“小手工”玩出“大名堂” 天津大學師生手工創意助力地方產業發展

用松果製作的小發卡、嵌入當歸的冰箱貼、小石子和樹葉組合的相框畫……近日,一批用甘肅宕昌縣當地材料加工製作的小手工琳琅滿目地出現在了官鵝溝景區的天門、岷江步道等景點,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駐足觀賞並嘖嘖稱奇。

這些手工作品是由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師生、校友團隊暑期前往宕昌縣,就地取材、現場手工創作的,團隊共8人,跨越近兩千公里,以“三色賦能·文創興旅”爲主題,結合當地獨特的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古色風光,創新設計出120餘件特色手工藝品、4款宕昌特色透卡及280張採風明信片。作品構思巧妙,形象逼真,爲這座兼具“紅色聖地”“千年藥鄉”“康養福地”美譽的小城注入了青春動能。

“我們的每件作品都呼吸着宕昌的山水,當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是我們創作的原材料。”團隊成員王潤嫣同學介紹了他們“小手工”的創作內容,官鵝溝的靈山秀水,凝結成姑娘發間一枚雅緻的髮卡;林間的松果、斑駁的樹皮,經過巧思化作小擺件與石頭畫,自然的呼吸撲面而來;“千年藥鄉”饋贈的當歸、黃芪、黨蔘,悄然嵌入日常的冰箱貼,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欣然相遇……“希望讓更多人通過這些指尖的創造,記住這片土地獨一無二的美。”

要讓創意真正“活”起來,必須走到人羣中去。團隊成員集體化身“宣傳員”,在遊客較集中的地方設立互動點,遊客通過社交平臺打卡分享眼中的宕昌風情,便能將這份獨一無二的文創好禮帶回家。現場氣氛熱烈,每一份手工作品都找到了新主人,更有20餘件作品更帶着溫情被贈予天津大學在宕昌縣援建的兒童之家。“這些記錄着宕昌之美與我們創作點滴的短視頻被很多人點贊、轉發,短短几日,當地的政務平臺、文旅賬號增加了大量粉絲關注,有效帶動了當地旅遊資源曝光與遊客量的增長。”團隊成員白錦川同學說。

這不僅是一次創作實踐,更是產業火種的播撒。團隊指導教師孫媛介紹,他們將持續追蹤市場反饋,打磨產品設計,形成一套宕昌設計素材標準庫,爲當地文創產品開發提供支撐。目前他們正與宕昌文旅投公司對接,努力打造可持續的產業鏈條,推動這些浸潤山水氣息的“小手工”,邁向潛力無限的“大產業”,讓宕昌深藏的瑰寶,化作看得見的價值,爲中國縣域文旅的振興之路,注入天大的智慧與力量。

(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閆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