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近20年習俗重現!苗栗「撿桌」超吸睛 一年只展3天
今年逢閏月,農曆七月半延至國曆9月,中港地區延續傳統「撿桌文化」,將於5日起連續3天在竹南鎮中港裡陳家古厝推出「中港普渡撿桌食材創作展」。(呂麗甄攝)
一年一度好兄弟供奉季到來,中港裡陳家古厝將自5日起連續3天展出全食材撿桌。中港撿桌是當地獨特中元普渡文化,早年居民因加工廠忙碌將普渡延後3天,並精心擺設供桌。今年展覽由青年志工以餅乾、蔬菜、五穀等創作中西主題供桌,結合傳統與創意,展期僅3天,難得一見。
中港俗稱普渡爲「撿桌」,臺語「撿」又作「抾」(khioh),意爲收拾整理。早年因中港地區金銀紙加工廠衆多,居民常忙於出貨,來不及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普渡,便將普渡延後至七月十八日舉行。雖比傳統晚三天,居民卻以更精緻的供桌展現誠意,逐漸形成獨特的撿桌文化,將供品雕刻、擺設成各式主題,成爲地方特色。
今年撿桌展分中西主題,中式以生肖蛇爲核心,沙其馬塑蛇身、洋蔥雕蓮花,搭配鞭炮豬公、青江菜瓶花與元寶吐司,展現東方風情。(呂麗甄攝)
今年撿桌展分中西主題,中式以生肖蛇爲核心,沙其馬塑蛇身、洋蔥雕蓮花,搭配鞭炮豬公、青江菜瓶花與元寶吐司,展現東方風情。(呂麗甄攝)
今年逢閏月,農曆七月半延至國曆9月,中港地區延續傳統「撿桌文化」,將於5日起連續3天在竹南鎮中港裡陳家古厝推出「中港普渡撿桌食材創作展」。(番社30提供/呂麗甄苗栗傳真)
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番社30)在田野調查中,發現2004至2006年間中港曾舉辦撿桌藝術競賽,留下珍貴影像紀錄。爲了讓這項消失近20年的習俗重現,協會自2021年起邀請師傅復刻撿桌藝術作品,今年已邁入第4年。
協會專案經理張海翎表示,今年展覽更由志工團隊親自挑戰食材創作。2個多月前,志工們開始構思題材與食材搭配,並在展出前一週集中製作,以確保保存時間。過程中困難重重,例如豆皮製作掃把因發臭失敗、面線鬼頭髮老是打結、根莖類天使與魔鬼偶因失水而變形。志工們笑稱整個過程宛如「食物實驗室」,必須不斷試驗與修正,才能將想像轉化爲真實作品。
今年的撿桌分爲中西兩大主題。中式供桌以生肖「蛇」爲主題,利用沙其馬捏塑吐信小蛇,搭配洋蔥雕刻成蓮花座襯托主體;零食大豬公變成串串鞭炮,青江菜做成瓶花,還有番社烘焙小屋製作的元寶吐司與金紙吐司,呈現濃厚東方風格。西式供桌則呼應萬聖節,餅乾化身黑蜘蛛與巫婆手指,馬鈴薯變成木乃伊,面線製作白衣鬼,麻荖經加工後成爲血絲眼球,並有如蛆般的小蟲,打造出西洋鬼節的驚悚氛圍。
志工們白天上班,夜晚聚集番社投入製作,從討論、試驗到完成作品,歷經無數心血。本次展覽全數採用食材創作,展期僅3天。
「中港普渡撿桌食材創作展」將於9月5日上午10時30分在陳家古厝揭幕,展至 7 日止,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30分開放。主辦單位提醒,由於展品爲食材製作,保存不易,一年僅此一次,邀請民衆把握機會,在古厝中體驗結合傳統與創意的撿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