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事會議僅3.3%案件達解聘程度 教團轟「3高1低」折磨基層教師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協同立委召開記者會,指校事會議高受理、高啓動、高成本,最終卻得出低解聘率,無法依照其初衷處理不適任教師,反而嚴重消耗資源。圖/全教總提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召開記者會,理事長侯俊良表示,校事會議在校園中已造成「三高一低」,高受理、高啓動、高成本,最終卻得出低解聘率,代表無法依照其初衷處理不適任教師案件,反而嚴重消耗學校資源,更讓第一線教師苦不堪言,要求應立即廢除校事會議調查制度。
侯俊良表示,先前全教總先行調查,便發現8成學校都曾召開過校事會議,更有學校一年案件量逾20件,但真正達解聘程度案件僅6%。近期更取得教育部統計數據,去年4月17日至今年5月30日間,投訴案共1372件,其中1124案受理。
侯俊良再指出,受理案件中769案已完成調查,但382件約半數「不成立」,案件成立且懲處有311件、不予懲處50件,最終更僅26案達解聘程度,僅佔完成調查案3.3%。代表除了26項解聘案外的案件,其實都能依照既有教師解聘辦法第9條,不予受理,而在校事會議制度下卻全數受理,又有高達一半是不成立、查無此事,教師卻要接受數個月的調查與折磨。
侯俊良形容,校事會議已造成教育現場「三高一低」,投訴案均受理,每一案由學校花錢處理,最終卻得出低解聘率,完全不符合校事會議起先的目的。
校事會議檢舉案可謂五花八門,立委林宜瑾談到,如有教師假日吃麥當勞,被家長投訴吃垃圾食物做不良示範;也有老師推薦學生課外讀物,卻被家長檢舉課外讀物導致學生無心學習課內教材。校事會議初衷是處理涉及不適任教師案件,但如今案件無分類,大小案通通送入導致浪費時間,呼籲案件減量、先設立親師溝通機制,莫再讓校事會議成爲讓老師身心俱疲的東廠。
立委郭昱晴也說,教育部統計數據已證明,校事會議約9成5的案件都是在消耗教師身心,制度癥結在於小案大辦、過度檢視,做法也偏離教師法分級處理的精神。
全教總要求,應啓動教師解聘辦法修正程序,並逐步廢除校事會議調查制度。修正應增訂「衝突協調前置程序」,先啓動溝通力求化解對立;再者,應縮限校事會議啓動範圍,如刪除匿名檢舉、撤回檢舉後仍持續調查的狀況;以及主管機關接獲檢舉時,應初步按不予受理規定審視,若屬不受理案件,則不受理。
全教總也爭取,若經校事會議調查後確認無相關情事,小案大辦下應設立補償機制幫教師恢復名譽,提供心情平復調整公假、恢復全額待遇,且可咎責濫訴,以符合公平正義。
教育部長鄭英耀今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在確保學童受教權益、鼓舞優秀老師共同爲臺灣培養人才的立場上,教育部與教師團體的立場一致。校事會議原是希望能夠爲處理不適任教師建立超然、公正的機制,檢討後發現其分流有問題,未來會改變流程,只處理不適任教師,不處理不具名投訴。此外,也會加強校長增能,例如對校事會議、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的培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