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給居民發紅包的啓示
南方某老舊小區業委會日前再度向居民派發公共收益,數額之大、間隔之短,引發關注。沒有物業公司常駐,也未上調物業費,小區依舊整潔有序,賬面上竟能結餘並分紅,人們想要弄清的是:當物業公司因漲價談判破裂而離場後,一個普通住宅區如何維持日常運轉又持續產生公共盈餘?
在這個問題中,業委會接管後,把原本由企業包攬的服務拆分爲可覈算的細小單元:保安、保潔、綠化、設備巡檢分別訂立合同,金額、頻次、驗收標準全部張榜公佈;公共區域的廣告位、閒置空地、屋頂資源逐一編號,對外租賃流程線上留痕,收入日清月結。通過精打細算每一筆收支,公共收益從隱性補貼變成清晰可查的收支賬目,結餘部分按戶分攤返還,居民可直觀感受到繳費與收益之間的對應關係,繳費率保持高位,形成財務閉環。
不過,完全依靠居民自主運行,容易造成“開頭熱、後期冷”的困境,街道與社區黨委的介入提供了關鍵託底。在組織層面,指導業委會依法備案、制定示範章程,使自治從“摸着石頭過河”變爲按規則行事;在技術層面,提供統一財務模板、對接第三方審計,減少因專業門檻引發的猜疑;在衝突層面,設立固定對話場所,邀請律師、調解員輪值,及時化解車位分配、噪音擾民等高頻糾紛。同時,考慮到大包大攬既擠佔自治空間又增加財政負擔,政府的角色被嚴格限定在只提供必要支持,不越權代辦,用最小干預換來最大參與。
要看到,當前運轉順暢並不意味着可以高枕無憂。自治核心成員一旦因年齡、工作變動退出,經驗與熱情難以傳遞;長期分紅雖能提升獲得感,卻也可能弱化對公共設施再投資的共識,電梯、管道、外立面等長期維修需求終究需要集中資金應對;公共空間商業化開發存在天花板,當可租賃資源趨於飽和,收益增長放緩,如何平衡分紅與攢錢將成爲新的考題。
將個案上升爲普遍經驗並不容易。規模較小的住宅區,居民相互熟識,議事成本較低,自治更容易啓動;公共空間產權明晰、可經營面積充足,才能持續產生增量收益;街道層面具備願意賦權、敢於放手的治理理念,也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外部條件。硬件、軟件、機制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與其簡單推廣“分紅模式”,不如提煉其中的流程、模板與權責清單,爲不同類型社區提供靈活調整的管理模式。
歸根結底,這場實驗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又發了一次紅包,而是揭示了基層治理的一條可行路徑。社區不是天然需要物業公司才能運轉,也不是必須依賴財政兜底才能安全,如何讓這種模式長久運行,仍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問題。把這些元素沉澱爲可培訓、可審計、可監督的標準化模塊,才能讓更多小區在面對物業退場時,從容啓動可持續的治理方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翟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