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傷的不只是胃
轉自:光明日報
【健·真言】
良好的消化功能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礎,而消化不良會帶來各種健康連鎖問題。在我國,以消化不良爲主訴的患者佔普通內科門診的11.05%、佔消化專科門診的52.85%。其中,生活節奏快、飲食習慣不規律的人羣首當其衝;同時,兒童、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也是消化不良的潛在高風險人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勝良介紹說,胃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起着“火車頭”的關鍵作用,消化不良帶來的連鎖反應往往超出消化系統本身。專家提示,消化不良不僅傷胃,還會打破腸道菌羣平衡,讓有害菌大量繁殖,由此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液,會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炎症。這些炎症因子隨血液流向全身,對大腦、肌肉、關節、甲狀腺等血供豐富的部位影響尤其明顯,可能導致情緒波動、認知下降、關節疼痛、內分泌紊亂等問題。
“消化不良的病因衆多,其中,消化酶分泌不足或缺乏是其發病的重要原因。”陳勝良介紹,消化酶是人體自身分泌的一類蛋白質,其主要作用是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營養物質,使其變成易於吸收的小分子。若日常生活中出現早飽、餐後飽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排便異常,如腹瀉、脂肪瀉等症狀,很可能是消化酶分泌不足的警示信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科主任鄒多武說,消化酶就像食物分解的“催化劑”,如果缺乏消化酶,食物無法被分解吸收,不僅不能爲身體提供營養,反而可能轉化爲有害物質。
調查顯示,我國63.1%的消化不良症狀與進餐有關,主要原因是飲食結構和習慣的改變:快節奏生活導致飲食不規律,影響消化酶分泌;高脂、高糖、高蛋白飲食增加了消化負擔;進食過快、咀嚼不充分,也降低了消化效率。因此,應對消化不良問題,調整生活方式尤爲重要。專家提醒,細嚼慢嚥有助於減輕胃負擔,尤其對胃排空障礙患者更爲重要。餐後適當站立或散步,也有助於消化,因此要避免飯後久坐或躺臥。
爲什麼會出現消化酶分泌不足呢?專家說,這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年齡、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異常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胰腺腫瘤及胰腺切除術後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約25%的人存在消化酶分泌不足的情況,這意味着每4個人中就有1人深受其擾。老年人、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胰腺及腸胃功能比較弱的人羣,更是消化酶分泌不足的高發人羣。在自身消化酶分泌不足的情況下,適當補充消化酶製劑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方式。鄒多武強調,目前市面上已有多款消化酶非處方藥和處方藥製劑,但成分和適應症各不相同,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擇。可優先選擇非處方藥類、活性高的複方消化酶製劑。
此外,長期高血糖不僅會影響胰島素分泌,還會損害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導致消化酶分泌不足,形成“高血糖—消化障礙—營養不良—血糖波動”的惡性循環。除了胰腺本身的病變外,部分降糖藥物導致的胃腸道不良反應、高血糖引發的胃腸道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等因素相互疊加,會使消化問題成爲糖尿病患者的“隱形負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鄒大進說,約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消化不良症狀,因此,保護好消化功能是糖尿病管理的第一道防線,關乎血糖控制、營養代謝等多個環節。在生活方式方面,要牢記避免“胡吃、海喝、不動、肥胖、熬夜、壓力”;在治療策略上,可以適當補充消化酶,這樣不僅能改善營養吸收、調節腸道菌羣,還能改善肌少症。
鄒大進說,通過合理聯用降糖藥物和消化酶製劑,能夠有效解決糖尿病患者的消化不良問題,實現更好的整體治療效果,這種“糖酶聯用”綜合治療策略,可爲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陳勝良補充道,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統功能與糖尿病病情存在互爲因果的關係,隨餐補充消化酶的治療策略,能確保消化酶與食糜同步移動,有效解決胃腸動力紊亂導致的消化酶利用效率低下問題,爲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