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也易“春困”,當心消化不良
今天(4月9日)是國際護胃日。在我國,以消化不良爲主訴的患者佔到消化專科門診患者的52.85%。其中,生活節奏快、飲食習慣不規律的人羣首當其衝。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李景南提醒,胃腸道也易“春困”,消化不良高發可能是消化酶不足所致。
消化不良是臨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消化不良不僅傷胃,還會打破腸道菌羣平衡,讓有害菌大量繁殖,所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液會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炎症。這些炎症因子隨血液流向全身,對大腦、肌肉、關節、甲狀腺等血供豐富部位的影響尤其明顯,可能導致情緒波動、認知下降、關節疼痛、內分泌紊亂等問題。
消化不良的病因衆多,其中消化酶分泌不足或缺乏是其發病的重要原因。李景南介紹,消化酶是人體分泌的一類蛋白質,其主要作用是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營養物質,使其易於吸收。如果缺乏消化酶,食物不僅無法爲身體提供營養,反而可能轉化爲有害物質。值得重視的是,我國約25%的人存在消化酶分泌不足的情況,而老年人和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胰腺及腸胃功能較弱者更屬高發人羣。
年齡增長、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飲食不規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成爲消化酶分泌不足或功能下降的誘因。當消化酶缺乏時,身體會出現一些明顯的信號,如早飽、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大便不成形、腹脹尤其是進食後腹部脹氣明顯等,甚至糞便表面漂浮油花。
出現以上症狀表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補充消化酶製劑。目前市面上的消化酶有非處方藥和處方藥製劑兩大類,成分和適應症各不相同,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一般來說,選擇原則有3個:1.酶的種類越齊全越好,因爲不同酶針對不同營養物質的分解能力不同;2.酶的活性越高,效果越顯著;3.製劑的抗胃酸能力至關重要。從安全性來看,消化酶本就是人體自身分泌的物質,服用製劑時最好與進食同步,以達到最佳吸收效果。服用藥物後效果不明顯或者症狀持續加重者,需進一步就醫診治。
(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