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2024年處置違規涉詐賬號492萬個
來源:九派新聞
3月10日,小紅書在北京舉辦首次“詐騙治理開放日”。
九派新聞從開放日現場瞭解到,小紅書公佈了2024年平臺反詐治理成果:平臺全年共處置涉詐違規賬號492萬個,主動攔截94.3%的詐騙行爲,詐騙舉報量下降60%。
【1】過去一年平臺累計出現近120種詐騙方式
公開數據顯示,網絡犯罪案件增長迅速,目前佔全部犯罪案件的七成以上。網絡犯罪案件中,電信網絡詐騙發案率最高,這也給互聯網平臺治理帶來了嚴峻挑戰。
小紅書反詐治理負責人蒼連介紹,網絡詐騙呈現“更新迅速,鏈路複雜”的特質:過去的一年,平臺累計出現近120種詐騙方式,比2023年的96種增加了四分之一。詐騙話術變體也非常迅速,例如“導流到其他平臺”的話術變體,目前不下500種。此外,網絡詐騙環節多,角色多,技術工具多,鏈路和層級都極其複雜。“這對治理的‘及時性’和‘對抗性’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驗。”
針對網絡詐騙的特質,平臺着重在風險發現機制和風險提醒機制方面發力。平臺綜合內容、行爲、關係和基礎環境維度的特徵,建立超過100個識別模型,疊加大模型理解能力,對詐騙風險實現跨場景內容理解與攔截;並通過筆記、私信、評論等全場景、多形式的提醒機制,有效加強了詐騙風險阻斷。2024年,平臺對詐騙行爲的主動攔截達到了94.3%,月均推送風險提醒3700萬次。
比如,暑期出遊、娛樂活動較多,詐騙分子通常發筆記說自己可以代訂票或有低價票,隨即通過評論、私信導流到第三方平臺進行詐騙。對此,小紅書建立了門票交易風險模型,及時發現異常鏈路,前置攔截詐騙,保護用戶財產安全,“成功打擊了一大批涉詐黃牛,並封禁賬號5萬個,其中最大的門票團伙就被處置賬號5千餘個。”蒼連介紹。
2024年,小紅書月均攔截風險登錄6億次,月均推送風險提醒3700萬次,月均保護易受害人羣140萬人,月均向潛在受騙用戶外呼12.3萬次。蒼連說:“平臺用戶對詐騙單日舉報量,2024年底比年初減少了60%,呈現顯著下降。”
【2】警企聯合反詐:早發現、快打擊
在加強對平臺詐騙行爲治理的同時,小紅書還大力開展與警方合作。2024年,小紅書反詐案件打擊團隊全年累計向各地公安機關提供涉詐案件線索1665條,移交有效詐騙窩點線索213期,協助打掉跨省涉詐犯罪團伙27個。
開放日上,小紅書安全調查負責人艾吉介紹了警企聯動模式。小紅書平臺通過技術手段與大數據分析,向公安機關提供高質量的線索和數據支持,及時發現並識別潛在的詐騙風險;同時建立了涉詐資金快速凍結機制,對於公安反饋的涉詐資金進行及時攔截;平臺還針對高發詐騙成立專項進行打擊,目前重點打擊專項包括涉未成年詐騙專項、涉公檢法詐騙專項、暑期涉詐黃牛專項等。
蘇州市公安局金牌反詐講師朱鈺警官應邀在開放日現場分享了蘇州警方打擊、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的經驗,結合案例介紹了基層公安機關豐富多樣的反詐宣傳形式。朱鈺警官特別強調了警企合作的重要性,“互聯網平臺發現詐騙風險後及時同步警方,警企聯動,可以早發現快打擊,減少人民羣衆的損失。”
【3】打擊治理網絡詐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蒼連提到,平臺詐騙治理是個長期過程,存在不少難點,需要更多互聯網平臺、相關企業、以及用戶共同參與解決。
比如站外導流難追蹤的問題。詐騙行爲在平臺內通常僞裝成正常筆記和交流,不觸及詐騙核心環節的誘導轉賬或資金流轉,詐騙特徵不明顯,平臺辨別存在困難;詐騙者往往將用戶引導至第三方平臺實施進一步詐騙活動,這一比例高達95%,導致難以實現有效追蹤。
朱鈺警官表示,打擊治理網絡詐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公安機關將繼續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趨勢,同時也呼籲互聯網平臺、普通羣衆共同參與,合作反詐。
中國犯罪學會副會長兼信息犯罪防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法學教授皮勇介紹,爲了有效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我國實施“打防結合、共同治理”新策略,強化了對包括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內的網絡犯罪的刑事打擊,同時,要求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和公衆各方共同防治犯罪。
皮勇特別指出,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關鍵,是在犯罪形成過程中及時阻斷犯罪的發展,這需要網絡用戶積極主動地接受反詐警示教育、使用公安機關反詐APP尋求幫助、事前與親友充分商量、克服恐懼、貪婪、癡迷等心理。“網絡用戶在網絡空間生活工作中,要時時繃緊防範詐騙的心絃。”
記者:溫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