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智慧-未來30年產業除了創新,關鍵將是「碳競爭力」!
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圖/本報資料照片
什麼影響他最深?減碳不只是企業要做,每個人從生活型態與認知都要改變。圖/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地球快速的氣候變遷,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語重心長的說;「減碳不只是企業要做,每個人從生活型態與認知都要改變」。
張安平可以算是臺灣最積極、最身體力行減碳的企業家,不只在臺泥集團的股東會、法說會、大小會議,只要參加過的人,都知道,張安平開頭的致詞,總是闡述減碳對氣候變遷、對地球負責的態度,受邀各類論壇,也時時一再的提及減碳對人類下一代生存的重要性。
張安平自2017年接任臺泥集團董事長後,就積極展開低碳轉型與佈局,讓臺泥從主力爲兩岸水泥市場的公司快速蛻變爲佈局全球五大洲,以低碳建材、資源循環以及綠色能源作爲未來三大發展主軸。
站在臺泥集團經營的產業面上,張安平認爲,未來30年產業除了創新,關鍵將是「碳競爭力」,他指出,儘管今天面臨嚴峻的挑戰,但我們有能力選擇一條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道路。那就是未來30年必須要成功的路,碳革命的路!開發低碳建材,綠色能源,減少浪費,增加資源循環。
張安平減碳的初衷始終如一:「我的責任是要讓我生產出來的東西降碳,這纔是我要負起的責任」。
張安平對於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憂心從未停止過;他示警,如果人類仍是無止境的浪費,不停的排放溫室氣體,可能不到30年後的一代,就很可能是人類最後一代。他指出,大家都喊着要減碳,但經過了20幾年,幾乎沒有減碳。政府所規劃減碳路徑很好,可是最終還是要生產者,從生產出來的每個東西都要減,纔是真正的減碳。要減碳,要有未來,要每個人有認知並改變生活型態。
張安平舉例,電是經濟體很重要的關鍵,所有東西都跟電有關,但是大衆並不瞭解用電用得多厲害。只要每個人每天使用手機3分鐘,一年就會排放45公斤的碳,相當於3棵樹的吸碳量才能平衡。
面對減碳議題,張安平強調,「我們這一代是唯一瞭解到我們所作所爲會影響氣候的一代,不要讓我們淪爲地球的最後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