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評 | 以人民爲中心 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於7月中旬在北京召開。會議從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系統總結了新時代我國城市發展成就,深刻分析了城市工作面臨的新形勢,並對未來一個時期的城市發展目標、路徑和任務作出戰略部署。這是一場意義深遠、指向明確、任務具體的重要會議,是在我國城鎮化步入穩定發展階段、城市發展進入“提質增效”關鍵節點上的一次頂層設計和路線引領。
放眼全球,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是經濟活動的主舞臺,也是社會活力、文化創造和公共治理的集中呈現。在中國,城市更承載着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從有機生命體視角謀劃城市發展,到城市建設與治理水平顯著躍升,再到生態、宜居、文化等綜合能力持續增強,一系列成效充分彰顯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實踐的深度與廣度。
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在於將“現代化人民城市”作爲目標定位,明確了城市發展的“六個轉變”——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從粗放發展向集約高效轉變,從同質建設向特色塑造轉變,從物理空間建設向人本治理轉變等。這一系列轉變不僅是發展方式的轉軌,更是發展觀唸的革新,是對“城市爲了誰、依靠誰,建設什麼樣城市”的深度回答,體現出我國城市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型城市,涵蓋了城市空間、功能、生態、文化、安全和治理等關鍵領域,內容全面而系統,體現出深厚的系統觀念和現實考量。這種以人民爲中心的城市現代化,不是高樓林立的空心繁華,也不是數據驅動的冷冰技術,而是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爲核心尺度,真正做到“人民建、人民享”。
從“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到“推動城市更新與雙循環樞紐功能建設”,可以看到未來城市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承載體,更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加快形成以城市羣、都市圈爲主導的空間組織模式,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破解當前人口集聚、產業空間不均、基礎設施重複投資等現實問題的關鍵路徑。
生態、文化、安全,是城市能否持續繁榮的重要底座。會議強調綠色低碳轉型、韌性城市建設和文脈賡續,體現出從“速度導向”向“質量導向”的鮮明轉變。城市不應是灰色擴張的代名詞,而應成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不應是文化割裂的“水泥森林”,而應是承載城市精神與地方記憶的“活歷史”;不應只是燈紅酒綠的熱鬧場所,而應是最具安全感、歸屬感與尊嚴感的公共空間。
在城市治理方面,會議提出了“黨建引領、依法治市、數字賦能”三位一體的智慧城市建設路徑,並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這無疑是迴應“城市病”問題的務實之策,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一環。只有讓治理有溫度、有迴應,城市才真正有生命、有尊嚴。
我們也要看到,未來城市工作仍面臨不少挑戰:人口老齡化、城鄉發展不均衡、基礎設施老舊、公共服務壓力、生態負荷疊加等問題,需要在理念、體制、機制、技術等多維度上持續創新。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在於實現政績觀的根本轉變,在於形成從“造城”轉向“育城”的治理邏輯自覺。
城市因人民而興,城市爲人民而建。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不僅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從注重“有沒有”向追求“好不好”轉變,從側重物質建造向統籌社會運行全鏈條轉變,中國城市正朝着更加人本、更加綠色、更加智慧、更加韌性的方向持續演進。這正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最生動的註腳。
唯有不忘“人民城市”的初心,方能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新路子。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