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貼息將落地,頭部消金、民營銀行迎融資考驗
日前,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中央財政將在未來一年內對部分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貼息支持。這是中央財政首次直接針對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補貼,政策將於9月1日正式實施,爲期一年。
除6家國有行及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外,本次還有5家其他金融機構入圍,包括4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螞蟻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以及1家互聯網型民營銀行微衆銀行。
記者注意到,雖然政策尚未正式實施,但兩類機構此前已面臨較大融資壓力,今年以來的融資動作明顯提速。消費金融公司密集發行金融債,票面利率低至1.7%以下,其中螞蟻消金髮行了成立以來首單金融債;民營銀行則加大同業存單發行,微衆銀行年內規模同比增長超三倍。
在業內人士看來,本次貼息政策與此前密集出臺的促消費措施相疊加,將在信貸需求和資金供給兩端形成合力。但這也意味着機構在加快投放的同時,融資壓力可能進一步上升,並對合規經營、風險管理和負債結構優化提出更高要求。
資金需求高企 消金公司與民營銀行加速補血
5家入選的其他金融機構中,4家消金公司均爲全國31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規模排名前四的機構,總資產規模均在700億元以上。截至2024年末,4家公司合計總資產約6388億元,佔全國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規模的一半。微衆銀行則是全國首家互聯網銀行,2024年末總資產超過6000億元,零售貸款餘額長期居民營銀行首位。
記者注意到,儘管財政貼息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年內兩類機構的融資動作已明顯提速,顯示出較高的資金需求。
在消費金融公司方面,2025年以來,杭銀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寧銀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等8家機構共發行13期金融債,募集資金總規模達161億元。其中,馬上消金年內發行3期,中銀消金、寧銀消金、杭銀消金各發行2期。
最新一筆融資來自螞蟻消費金融。8月4日,螞蟻消費金融發行了成立以來首期金融債,規模20億元,期限三年,票面利率區間1.7%至2.4%,最終發行利率低於市場預期。公司表示,此舉旨在獲取中長期低成本資金,優化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並在政策鼓勵下加大重點領域的消費信貸投放。
從利率水平看,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消金公司金融債平均發行利率已降至2.5%以下,2025年部分機構發行利率甚至低於1.7%。
業內機構普遍認爲,相較同業拆借、資產證券化等融資方式,金融債期限更長、利率更低,有助於緩解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並提升抗風險能力。
在民營銀行方面,同業存單仍是主要的主動負債工具。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微衆銀行已發行53期同業存單,合計融資達到1545億元,同比增長340%,增幅居行業首位。
此外,蘇商銀行、新網銀行等其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同樣保持高頻發行,其中蘇商銀行年內發行87期同業存單,新網銀行發行77期,規模雖不及微衆銀行,但頻率依舊密集。
“民營銀行通過發行同業存單補充資金,一是爲了應對居民存款增長承壓的局面,二是與其零售貸款擴張速度快、資本補充渠道有限有關。同業存單期限靈活、發行效率高,已成爲這類機構維持資產擴張和流動性穩定的重要工具。”分析人士指出。
業內人士認爲,財政部選擇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和代表性民營銀行作爲首批貼息對象,一方面考慮其覆蓋客戶廣、風險管理能力相對成熟,能夠在短期內起到“放大政策槓桿”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些機構在消費信貸領域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能夠將貼息資金精準投向合規、安全、可持續的貸款場景。
政策加持下融資端壓力不減反增
業內普遍認爲,財政貼息與年內密集出臺的促消費政策共同構成了一個“政策合力”,將對部分消金公司與民營銀行的業務擴張形成推動。
今年6月,央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發行金融債券,拓寬資金來源,擴大消費信貸規模。同月,金融監管總局也提出,要適度增加居民部門中長期消費貸款投放,並優化消費信貸供給結構。財政貼息政策在此背景下出臺,被市場人士解讀爲“加速器”。
不過,政策利好同時意味着更高的監管要求。“由於貼息資金來自財政預算,監管部門將重點審查貸款投向是否精準、資金使用是否合規,防止出現資金擠佔或轉移等問題。”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將促使機構在放貸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貸前審查、貸中監控與貸後管理,提升整體風險控制能力。
有業內人士認爲,未來,隨着貼息政策釋放的信貸需求逐步轉化爲貸款餘額,入圍機構在融資端的壓力可能不減反增。“一方面,貸款規模的擴大將直接推高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低成本資金的競爭將趨於激烈,這可能促使消金公司加快金融債發行節奏,民營銀行則可能進一步提升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和頻率。”華東一位消費金融人士對記者表示。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貼息政策爲機構提供了一個提升負債結構和資金獲取能力的窗口期。消金公司需要在資產擴張與風險管理之間找到平衡點,通過科技手段提高風險識別和控制效率;民營銀行則應在主動負債之外,探索更多資本補充工具,以應對長期增長的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