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考試爲何那麼難,我們該怎麼辦?
本週和下週,各中小學迎來期末考。考試周嘛,那必然是試卷與唾沫齊飛的。於是乎,各個羣裡,自媒體上,就看到了不同人分享的試卷,以及對試卷的吐槽和對出題人的問候。
我週三就在公衆號分享了兩份越秀的期末考卷(相關閱讀:),另外在小紅書和頭條也分享了一些其他年級和科目的卷子——未來公衆號繼續發原創觀點文章,小紅書會有更多學校諮詢,政策熱點,教育八卦分享,歡迎關注同名小紅書號【區老師不是qu老師】。
昨天,又看到了一份隔壁深圳南山區四年級的數學卷,長這樣子:
南沙區憑藉這份卷子把自己送上了熱搜,原因是全區緊急通知加考20分鐘(原本90分鐘的考試時間加到110分鐘)。有一說一,密密麻麻的文字,90分鐘要做36題,換我做也費勁。
網友紛紛吐槽,面對雙減,南山區這是喊最響的口號,考最難的試卷。
南山區只是因爲一個加時,剛好把自己送上了熱搜。實際上,現在不少地方義務教育階段考試的難度,與過往相比有增無減。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考那麼難?家長和學生該怎麼辦?
我也知道這個話題既宏大又敏感,我姑且說說我的看法和建議吧,僅代表我的看法,不合你意請忽略。
第一個問題,爲什麼考得那麼難?
“雙減”是國策不假,但你知道的,很多東西初衷是好的,但國家太大,每個地方具體情況又不同,各地的理解和執行情況就可能不同,此其一。
其二,更重要的是,從行政命令上強行推“雙減”,並不能解決日益內卷的問題。捲起來的原因是學歷貶值帶來的焦慮,是競爭壓力帶來的焦慮,只有解決這個,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卷的收益大於成本,才能讓人真正自發地“雙減”。
所以,哪怕學校減下來了,家長也會在課外給孩子加回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明顯不“減”的學校,顯然更受歡迎,這是大家用腳投票的結果。
正如你天天讓年輕人多生娃,不是你喊就能喊得動的。根源是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大,養娃成本高等等。上一秒讓你多生娃,下一秒給你加社保,這誰受得了?
第三,學校有出成績的壓力,地方領導有政績壓力。
學校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生源的競爭。你能夠獲得的入口學生水平越高,那麼對應出口水平也會越高。80分的生源給整到85分的出口,那叫加工;任憑你會飛,也無法把60分的生源給整到85分的出口,能做到這點只有一個辦法,人工“美化”數據。
怎麼拿到高水平的入口生源?按照規則,義務教育階段可是不能分重點班的,小升初可是不能有任何形式的選拔的,也就是一切隨機。
這顯然是不行的,還是得選拔。所以,無論你怎麼定規則,選拔一直存在,只是隱秘程度不同,選拔方式在變。地方教育部門控制底線,在底線之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招生行爲快要越過底線的時候提醒提醒別太過分,也就是這樣了。
考試如果不考難點就很難達到選拔的效果,就要用別的方式選人。你看,以北京幾個教育強區爲首的一些地方,中考成績就呈現蘑菇雲分佈。滿分670分的中考,65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
憑成績都選不了人,那你想想會怎樣?那是不是得要卷加分,卷競賽,卷爹孃,卷鈔能力。考試好歹還有點機會,要是卷這些,普通家庭娃的路不見得更容易。
最後,其實吧,也不是哪裡都考得難,只是考得難得區更容易引起討論,討論熱度起來了,造成大家一個錯覺就是考試都難。你看,從化花都的卷子就很少引發討論,番禺黃埔,包括天河的卷子,很多時候並沒有那麼難。
我一貫認爲,比起吐槽現狀更有價值的,是討論應對方法。放在這裡就是,假設考試真的要往難的發展,同學們應該怎麼辦?
這兩年我寫過很多次了,所有科目的考試命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那就是對學生閱讀理解,篩選信息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並且該趨勢已經從高中蔓延至小學。
那麼應該怎麼應對,就很明確了,那就是提高這個方面的能力,因爲它已經不僅僅是語文學科要求的能力了。不然就會出現你理科水平不低,但題都沒搞懂,或者花費大量時間在讀題上導致時間不夠的情況。
我能想到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少!看!短!視!頻!
現在的短視頻對學生真的毒害性真的非常強。因爲當你一個接一個地刷短視頻的時候,是不用動腦的,並且你越愛看什麼算法越給你推什麼。
閱讀能力養成的最好階段其實是小學,如果孩子還小,真心建議多看文字類書籍,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都有幫助。
此外,家長和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可以嘗試多讓他們發表觀點,描述和歸納事情。小至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大到對某些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不侷限於領域。
能力是很難速成的,任何能力都需要積累,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今天就這樣吧,考試仍在繼續,期待看到更多讓人讓人譁然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