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兒少歧視標籤 立委提三項政策訴求

立委林月琴20日參加「2025年臺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會前記者會,她表示,有些孩子因爲年紀小,或神經發展與大多數人不同,就被貼上標籤,被誤解、甚至被制度排除。她呼籲,盡全力消除針對兒少各類身心狀況所產生的歧視與排擠,並提出三項政策訴求。

林月琴表示,今天要談談神經多樣性青少年的處境,以及現行制度是否真正準備好支持他們。她推動兒少政策的每一步,始終以《兒童權利公約》作爲核心依據,因爲每一位兒童都是完整的權利主體。公約第二條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這也包括了對自閉症、ADHD等神經多樣性孩子的不當標籤與對待。

林月琴提到,然而,現實中大家常看到,孩子因爲年紀小,或神經發展與大多數人不同,就被貼上標籤,被誤解、甚至被制度排除。像是一個容易分心、比較不擅長社交互動的孩子,常常被快速地冠上「問題學生」、「難管教」的標籤,甚至被直接與「自閉症」、「過動症」等醫學名詞混爲一談。這種未經診斷就定義的做法,不只讓孩子與家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也錯過了最關鍵的支持時機。

林月琴說,類似的問題出現在醫療體系。許多家長不願帶孩子就醫,是因爲社會對兒童身心與精神醫療仍存有偏見。根據資料,我國8到15歲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僅約2.8%,明顯低於實際需求。6歲以下有發展遲緩或疑似障礙的兒童,通報率也只有4.3%,低於國際平均值。孩子不但被貼上標籤,還因爲這些標籤錯失了早期介入與協助的機會。

林月琴指出,「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是一種看待兒童發展差異的重要視角。它提醒人們:這些差異不是疾病,而是人類自然多樣性的一環。社會應該學會接住每一種樣貌的孩子,《兒童權利公約》亦明確指出,國家應盡全力消除針對兒少各類身心狀況所產生的歧視與排擠。

林月琴因此提出三項政策訴求。第一,教育部應檢視現行制度,提供老師對於神經多樣性兒童的輔導知能與協助資源,讓學校成爲真正包容差異的場所,不讓老師不再孤軍奮戰。

她說,第二,衛福部要擴充兒少心理健康資源,去除標籤、降低門檻,提升兒少心理健康的可近性,積極推動反污名宣導,讓家長求助成爲正常、甚至值得肯定的行爲。

她也說,第三,照顧神經多樣性羣體需要健康、教育、社會照顧等各部門共同參與,才能確保服務的可及性與連貫性。必須打破部門藩籬,讓資源連接形成綿密的安全網。

林月琴表示,孩子的行爲不是問題,大人的冷漠纔是問題。需要協助不是軟弱,而是每一個人都可能經歷的真實情況。希望從今天開始,社會能看見:不是孩子不夠好,而是體制該進步了。人們要打造的是一個能理解差異、支持差異、讓每一位孩子都能被看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