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綠”而行 向“新”圖強——專家共話石油和化工行業新機遇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技術創新已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期,但我國石化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經營創新能力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5月21日,在2025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副司長曹傳真開門見山指出這一現狀。他以高效催化技術爲例進一步解釋,發達國家在高端石化產品供給領域佔據先發優勢,而我國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依託科學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推進跨領域協同攻關。這一觀點與大會聚焦的“科技創新驅動石化產業變革”核心議題形成呼應。
與會專家在探討中達成共識:在能源安全與綠色低碳轉型的雙重壓力下,唯有將科技創新作爲核心引擎,同步推進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賽道佈局,才能實現石化產業的破局發展。這一思路也引出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雲鵬提出的實踐路徑。
“科技供給質量決定產業升級速度。”李雲鵬表示,“十四五”期間,行業已突破煤基芳烴、高端聚烯烴等關鍵技術,但培育新質生產力需更深度融合產學研用資源。“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容忽視,應鼓勵其參與技術轉移體系,讓實驗室的‘樣品’更快轉化爲市場的‘爆品’。”
工信部原材料司二級審計員韓志勇則從產業鏈視角補充:“精細化工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隱形引擎’。”他以電子化學品、生物可降解材料爲例,強調需在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同時,通過綠色工藝革新降低環境負荷。
“中國實現碳中和是一場硬仗。”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包信和列出一組數據:在全球能源格局中,中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3%和45%,這一現狀使我國能源供應面臨巨大外部風險。“必須加速推動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氫能替代和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技術將是關鍵突破口。”包信和說。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則認爲,“傳統工業流程難以滿足減排需求,需結合能源革命、工業流程革新、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應對新約束條件下的多維度變革”。他提出,能源與工業低碳轉型需多技術路徑協同,化工行業需打破石油和煤化工界限,通過技術耦合實現結構性優化。
能源安全始終是懸在石化產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國能源結構偏化石能源,而光伏、鋰電池等新能源領域已佔據全球主導地位。“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包信和指出,我國光伏組件全球市場佔有率達85%,鋰電池達79.8%,新能源汽車出口額突破萬億元,打破了歐美在傳統工業領域的長期壟斷格局。
“當前,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李雲鵬建議,石化行業需瞄準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孵化“雙輪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設跨部門協同的科創平臺,並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鏈條,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複合型團隊。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