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香港可與內地企業攜手開發海外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偉澤 香港報道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作爲國際供應鏈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這爲香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企業可與大灣區內地企業聯手,提升產品競爭力,共同開拓海外市場。
盧金榮指出,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很多科技領域都展現出了卓越的創新能力,在低空經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成績斐然。未來香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基礎科研能力,加強兩地間人員交流,與大灣區內地企業深化合作。
盧金榮表示,大灣區內地企業也可以通過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吸引更多企業來通過香港這一平臺實現國際化。香港在法律服務、合約制定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爲大灣區內地企業提供國際化對標服務,確保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遵循國際標準及規則,提升合規水平。
盧金榮進一步表示,在品牌推廣、品牌建設以及國際渠道拓展方面,香港擁有卓越的服務能力和豐富的經驗。香港的相關優勢可以賦能大灣區內地城市。同時,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也可以爲大灣區內地企業提供債券發行、企業上市等服務,爲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資金。
廣東高科技領域發展成績斐然《21世紀》:您如何看待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盧金榮:大灣區(內地城市)展現出了卓越的創新能力,在多個高科技領域及前沿技術方面成績斐然。例如,在低空經濟、汽車製造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大灣區(內地城市)表現出色。這些領域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潛力,爲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21世紀》:香港應如何利用好與廣東合作的機遇,以實現自身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
盧金榮:香港需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獨特優勢,特別是“一國兩制”的制度紅利。在這一框架下,香港可以依託其優勢,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構的基礎科研能力,以及衆多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校的香港高校,與內地企業深化合作。通過加強人員交流,促進大學人才在兩地間的流動,香港可以發揮其在國際標準與國際接軌方面的優勢,助力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國際化,同時也吸引更多產業到香港發展。例如,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已成立科技商品化中心和中試轉化中心,旨在促進香港科研成果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爲大灣區內地企業與香港的企業提供一個高效便捷的合作平臺。
香港金融服務可爲企業提供助力《21世紀》: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不斷上升,香港如何協助廣東應對此類風險?
盧金榮: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外貿領域面臨諸多挑戰。香港可以憑藉其國際貿易服務的優勢,發掘開拓新興市場。
此外,如何利用香港的國際平臺資源,如我們的專業服務,來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也成爲了當前的重要課題。首要任務在於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服務優勢。各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恰好能爲此提供全方位的助力。無論企業是選擇在香港上市,還是將香港作爲第二上市地,這裡都能爲企業提供發債、融資等多元化的金融渠道和服務。
其次,香港的品牌服務亦是我們的一大亮點。在品牌推廣、品牌建設以及國際渠道拓展方面,我們擁有卓越的服務能力和豐富的經驗。香港作爲國際供應鏈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爲我們助力大灣區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香港企業可與大灣區內地企業聯手,提升產品競爭力,共同開拓海外市場。例如,在汽車產業,香港將舉辦國際級別汽車博覽會,促進香港企業與內地汽車產業深度融合,以及在汽車零部件、科技發展等方面的廣泛合作。此外,香港具有優勢的專業服務領域還包括環保、綠色發展及ESG管理等,憑藉着衆多強項領域,香港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攜手合作,共同走出國門。
《21世紀》:香港如何利用其獨特地位和優勢,助力內地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盧金榮:在內地企業推進轉型升級的進程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至關重要。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爲內地企業提供了廣闊的集資平臺。企業可以利用香港的融資市場,進行債券發行、企業上市等融資活動。而對於綠色產業而言,企業可以便捷地通過香港的綠色金融體系獲得資金支持。
香港更是連接全球資本的橋樑。通過香港,內地企業能夠觸及世界各地的資金,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其在法律服務、合約制定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爲大灣區內地企業提供國際化對標服務,確保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遵循國際標準及規則,提升合規水平。
《21世紀》:您認爲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港澳和廣東省在合作上有何新的動向及新的亮點?
盧金榮:香港即將發展的新亮點聚焦於北部都會區及河套地區,這些區域正逐步構建起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的全新高地,爲雙方合作提供了一個更優質的平臺。在此,各方可共同註冊並設立總部,藉助香港這一國際化都市的窗口優勢,大灣區內地公司將能夠更加順暢地融入國際市場,拓寬其國際交往的廣度與深度。
以北部都會區爲例,我們倡議設立一個專注於產業發展的特色區域,融合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共同構築多元化的產業生態。若此區域能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政策層面實現一系列突破合作,包括人員流動的自由化、資金的便捷流通、配套設施的完善以及政策的互認互通等,這將爲企業在香港的發展鋪設更爲寬廣的道路,通過多樣化的服務助力企業成長。此外,互通互認的政策突破還將促進企業增加人員配備,尤其是人才的引進,這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通過這些積極的發展舉措,我們有望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匯聚大灣區,共同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
視頻製作:孫遲悅 實習生張羲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