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美國,香港成內地企業境外上市首選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彭博社報道稱,今年以來已有46家中國內地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上市總融資額達到165億美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同期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數量只有16家,融資額爲7.4億美元。畢馬威統計顯示 ,今年上半年港股取得自2021年以來最強勁的上半年上市融資表現,總融資額較去年同期增長7倍;今年上半年美股上市融資額同比下降8%。與此同時,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實現了有史以來最佳的半年度利潤和營收,上半年盈利85.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39% 。

光大證券國際策略師伍禮賢對香港《南華早報》表示,香港資本市場今年表現更爲活躍,呈持續復甦態勢。美國資本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將推動越來越多企業赴港上市。上海匯宸資產管理基金經理戴明(音)則表示,美股上市會遇到各種投融資限制,一些企業可能不得不折價發行新股。而香港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表現強勁,估值有望獲得溢價空間,這自然會推動企業選擇港股上市。

近期許多內地公司港股上市獲得投資人追捧,表現亮眼。《南華早報》報道稱,今年以來香港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達19.4%,而美國上市新股平均漲幅爲3.6%。今年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44家內地公司中,有半數獲得超百倍認購。富途控股上月發佈數據顯示,其中5宗上市認購倍數高達1000倍,且超過71%的內地公司新股上市首日實現收盤上漲。

知名奶茶品牌蜜雪冰城7月港股上市首日股價飆升47%,而同賽道的霸王茶姬4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首日漲幅僅爲16%,兩相對比凸顯出內地公司在港美兩地市場情緒的分化。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介紹,目前有三大類“實力強勁”的企業青睞港股上市。一是已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通過A+H股雙重上市模式尋求境外融資;二是此前在美上市的內地企業尋求赴港二次上市,以期更靠近本土市場,適配亞洲交易時區,並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三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機器人等專業技術領域的創新企業 。

一段時間以來,港交所也在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和改革,進一步提升港股市場吸引力。2023年,港交所爲科創公司量身定製的“上市規則”第18C章正式生效,允許企業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這能有力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並幫助企業更高效地完成上市籌備工作 。去年10月,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宣佈優化港股上市審批流程,符合預計市值達到100億港元等條件的A股公司,審批時間大幅縮短 。畢馬威7月數據顯示,目前香港主板申請數量超200宗,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下半年赴港上市熱仍將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