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餐企“南下”香港 邊開店邊上市
“去香港開店,賬算得過來嗎?”8月7日,在一場以內地餐飲企業出海香港爲主題的高管圓桌交流會上,不少知名餐企老闆拋出了這個問題。
事實上,高額的店租和昂貴的人力支出,是餐企投資香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的難題。但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內地餐飲企業近年來開始涌向香港開店——他們大多是希望以香港爲跳板,適應境外開店,進而擁抱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香港具有穩定以及潛力無限的消費市場,同時可以作爲試水跳板,協助海外企業開拓內地市場。”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媒體發佈的《施政·再報告》短片總結的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投資推廣署已協助1333家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引入1740億元首年直接投資,創造逾1.9萬個新增職位。餐飲企業是其中的主力。
近年來,香港頻提“借港出海”的平臺IP,力圖將香港打造爲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引進來”的雙向試驗場。香港投資推廣署旅遊及款待總裁黃思敏向南方財經記者透露,投資推廣署已協助超過50家餐飲及款待企業進入香港,其中30家以上來自中國內地,其他則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世界競爭力方面則位列第三。今年以來,香港股票市場表現亮眼,新股集資方面,今年上半年募集的資金接近900億港元,暫列全球首位。不少內地餐飲企業正是看中了香港的獨特優勢,用香港市場練內功,用資本市場放大價值,既通過實體店積累國際化經驗,又藉助港股融資槓桿實現規模化躍升。
“南下”香港意在全球
一年前,知名順德品牌大榕樹下董事長劉維華抱着“聽一聽”的想法參加了類似圓桌交流會,沒想到,大榕樹下餐廳一年後就出現在了香港青衣城。
黃思敏回憶,當時參加交流會的企業或多或少都對投資香港有濃厚興趣,只是由於信息差等原因並未落地成形,大榕樹下迅速在今年7月於香港開出了首店,如今已經滿月。憑藉高性價比和豐富的口味,大榕樹下吸引了許多消費者光顧。
實際上,近兩年來主要是內地的新茶飲品牌熱衷於登陸香港市場。
2023年,蜜雪冰城在香港旺角開出首店,一時間大排長龍;2024年,霸王茶姬香港首店開業,兩天累計銷售奶茶近萬杯。一時間,茶救星球、LINLEE手打檸檬茶、茉酸奶等衆多內地品牌紛紛涌入香港。此外,在香港各大商圈,太二酸菜魚、農耕記等內地餐飲品牌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香港作爲國際美食之都,一直是餐飲品牌國際化的理想試驗場。香港不僅擁有多元化的消費羣體,能有效驗證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更可藉助龐大的國際旅客流量推動口碑營銷。香港成熟的餐飲生態圈爲品牌創新提供理想平臺,而香港本地人才具備國際視野及豐富的環球運營經驗,將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黃思敏告訴南方財經記者,“香港人追求新奇感,新店新菜式基本都想試一試,所以我們在引進餐飲品牌的時候,會針對不同的品類做推介。”在她看來,隨着香港市場逐漸飽和,貼近大衆消費水平、更側重體驗的品牌將更具潛力。
“在香港做生意,交對朋友非常重要。”黃思敏表示,品牌進入香港市場,除了要關注港人市場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本地化改進,還要將香港作爲一個面向全球的試點平臺,打造國際化品牌。
例如,樂凱撒披薩在進入香港後,通過設計香港特色玩偶、調整披薩口味以及推出符合本地口味的菜單,成功實現了品牌本地化,進一步拓展了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得益於在香港的成功,不少品牌開始一邊全球開店,一邊敲鐘上市,上演了“加速擴張+資本進階”的雙重突破。
以蜜雪冰城爲例,自2023年開設香港首店以來,如今已在香港銅鑼灣、尖沙咀、荃灣等核心區域設立8家門店。今年3月3日,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引發廣泛關注。
據蜜雪冰城招股書,截至去年年底,蜜雪冰城在全球擁有46479家門店,覆蓋海內外11個國家,已成爲全球最大現制飲品企業。去年,蜜雪冰城共實現飲品出杯量約90億杯,實現終端零售額58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1.9%和21.7%。
今年,滬上阿姨成功登陸港交所,杭州休閒中式餐飲巨頭綠茶集團也在同一天正式啓動港股招股。
在黃思敏看來,香港是許多內地品牌“全球化”征程的首站,邊開店邊上市已經成爲內地品牌全球化戰略的重要舉措。上市後,這些品牌的香港店鋪或將成爲旗艦店,向更多投資者展示品牌,也有助於增強企業的出海信心。“當消費者能夠品嚐到這些美食時,也會更有信心,從而穩定股價。”
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優勢
在內地餐飲行業競爭白熱化的態勢下,企業“走出去”的意願更爲強烈。但越來越多的出海企業也注意到,“不出海,就出局”,“亂出海,必出局”。
近年來,蘿蔔向南、檸濛濛、咕嚕丸子屋等內地入港品牌相繼關閉香港門店;連鎖粥店品牌“海皇粥店”、港式火鍋店“春夏秋冬”、烘焙品牌“大班麪包西餅”等多家連鎖品牌、老店宣佈結業;泰國知名甜品品牌After You Dessert Café、日本拉麪品牌“金田家”等不少國際品牌在香港也相繼收縮、閉店……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當下餐飲企業在香港“水土不服”的現實困境:和內地市場相似,租金成本高企,是香港餐飲人的共同挑戰。除此之外,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持續不衰,也加劇了餐飲業的競爭壓力。
今年上半年,廣深港高鐵跨境客流累計達1503.2萬人次,同比增長16.1%,較去年提前27天突破1500萬人次大關。香港入境旅客2400萬人次,內地旅客同比增長10%。內地餐飲企業南下香港開店,還是一個好選擇嗎?
針對這些問題,黃思敏介紹了多項支持措施。她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當下正通過政策引導、協助商家調整菜單等手段,幫助品牌更好地適應本地市場需求。內地品牌也可藉助香港獨特的市場平臺提升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在品牌裝修和服務水平上實現突破。
在供應鏈方面,黃思敏也迴應了企業的疑慮。香港市場食材選擇多樣、遠超內地,商家可申請供港資質,將內地優質食材引入香港。她建議,內地餐飲品牌可選擇與當地廚師合作,發揮香港食材優勢,創新菜式以滿足本地消費者口味,實現差異化競爭。
在黃思敏看來,香港作爲“超級聯繫人”,在幫助內地企業出海以及引進外資企業方面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香港投資推廣署也在緊密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幫助外國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書寫更多“雙向奔赴”故事。
據瞭解,從2023年1月到今年上半年,該署協助逾1300家企業在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其中,內地企業630家、美國企業113家、英國企業約89家,其他企業來自新加坡、加拿大等地。
李家超提到,近幾年香港特區政府積極聯合香港和內地商界認識不同市場,包括中東和東盟國家,未來會繼續攜手開發更多具潛力的新興市場,爲本地和內地商家拓展商機,平衡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