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押注”穩定幣:國際金融中心的一枚關鍵落子

電影《華爾街》有一句經典臺詞——資本永不眠。

工作日的每時每刻,地球上的某處都有金融市場在運行。國際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倫敦、中國香港的開收盤時間互相銜接,完美地覆蓋了全球24個時區。

然而從歷史來看,國際金融中心的席位並非一成不變。同樣位於東八區、實施海洋法系的新加坡亦能無縫對接全球金融市場。在2020年至今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在第三席上多次交替。

穩定幣可能成爲國際金融中心爭奪戰的新變量。6月5日晚,全球第二大穩定幣USDC發行商Circle在紐交所上市,首日漲幅超168%,穩定幣的熱度迎來又一個高峰。

“紐倫港”的背後是美國、歐洲、中國。三地近期不約而同地開始規範化穩定幣的監管,尤其在立法上取得明顯進展。

究其原因,穩定幣憑藉其去中心化、無國界、低成本等優勢,或將成爲國際金融中心的標配。還有觀點認爲,穩定幣作爲“鏈上貨幣”,突破基於銀行的跨境支付方式,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現代化升級。

回顧穩定幣的發展歷程,2020年全球穩定幣市值僅約200億美元,而到今年5月已飆升至2500億美元,五年間實現10倍增長。花旗集團預測,在監管路徑清晰化情景下,全球穩定幣市值將在2030年增長至1.6萬億美元。

這場國際金融中心席位的未來競逐,穩定幣的崛起將成爲最爲矚目的領域之一。

里程碑:香港的關鍵落子

近日,港元穩定幣迎來了立法的里程碑。

5月2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以在香港設立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發牌制度,完善對虛擬資產活動在香港的監管框架;5月30日,《穩定幣條例》正式刊登,將於8月1日開始實施。

香港財庫局表示,《穩定幣條例》着重風險爲本,致力締造穩健的監管環境,亦爲香港的虛擬資產市場提供穩定的基礎,鞏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近期,美國、歐洲、新加坡、中國香港都在加強對合規穩定幣的監管。

“美國正通過穩定幣法案鞏固‘代幣化美元’的全球地位,從‘石油美元’轉向‘鏈上美元’。香港推動穩定幣立法亦是同理——失去這一賽道,將錯失全球貿易結算的話語權。”HashKey Group董事長兼CEO肖風撰文指出。

合規化正在成爲加密貨幣的大趨勢。因此,穩定幣既是金融體系效率的較量,也是一場監管路徑的比拼。

對此,香港創新性地提出了“指明穩定幣”概念,對應的是“價值錨定監管”的模式。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表示,“指明穩定幣”概念即參照一種或多種官方貨幣,或金管局指定的計算單位或經濟價值儲存形式以維持穩定價值的穩定幣。監管聚焦於兩類活動:在香港發行指明穩定幣;或在香港以外發行但宣稱錨定港元價值的指明穩定幣。這一設計既確保了與港元掛鉤的穩定幣受到監管,又爲其他穩定幣留有一定空間。

HashKey Group首席分析師丁肇飛表示,香港模式不同於歐盟MiCA的“功能監管”或新加坡的“分級牌照”體系,開創性地覆蓋了所有與港元掛鉤的穩定幣。無論發行主體所在地在香港或不在香港,和港幣掛鉤的部分都要受香港監管。這種制度設計使香港在全球穩定幣監管競賽中搶得先機。

在亞洲的另一處,新加坡在穩定幣的立法上領先了近兩年。2023年8月,新加坡金管局即確立了穩定幣監管框架。

丁肇飛認爲,中國香港與新加坡在穩定幣監管政策上雖目標相近,但實施路徑呈現顯著差異。香港採取審慎收緊的監管思路,金管局建立法定穩定幣牌照制度,將穩定幣定位爲“虛擬銀行替代品”,並嚴格遵循傳統金融監管框架。相比之下,新加坡則秉持實驗性監管理念,允許數字代幣與法幣掛鉤的創新試點,爲技術及商業模式創新保留彈性空間,整體採取容錯試錯的監管態度。他還強調,兩地制度差異可能引發發行商“監管選址套利”行爲,需建立相應的儲備審計標準和反洗錢信息共享機制。

香港在虛擬資產領域的佈局遠不止穩定幣。本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香港證監會正考慮爲專業投資者引入虛擬資產衍生品交易,並會制訂穩健的風險管理措施,進一步豐富香港市場的產品選項,近期將發表第二份發展虛擬資產政策宣言。

顯然,香港要的不僅僅是維持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是要成爲一個帶着“全球虛擬資產樞紐”標籤的國際金融中心。

多個應用場景:

RWA交易、跨境支付

作爲一種全新的支付手段,穩定幣在跨境支付、RWA交易(實物資產通證化)、NFT(非同質化代幣)等場景有着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

過去,跨境支付結算通常基於銀行體系,以“SWIFT+清算機構”爲典型的中心化支付結算手段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易受政治干預等問題。而穩定幣天然具有超脫於地理限制的特性,可以“鏈上貨幣”的形式直接嵌入分佈式支付系統,讓結算不再侷限於銀行體系,使主要貨幣鞏固了其儲備貨幣地位。

京東集團的沈建光、朱太輝表示,現有的銀行跨境匯款通常需要長達5個工作日才能結算,平均成本率在6.35%左右(世界銀行數據),但基於穩定幣的跨境支付基本上實施實時結算,最長結算時間不會超過1個小時,很多高性能區塊鏈發送穩定幣的單次平均成本在1美元以下。

另一方面,香港正在成爲內地企業進行RWA融資的首選地。RWA融資被稱爲“mini-IPO”,穩定幣可以充當RWA交易的媒介。

去年8月,首單內地企業赴港RWA完成。彼時,朗新集團與螞蟻數科合作,在香港成功完成了國內首單新能源實體資產RWA,完成約1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中,朗新集團將充電樁作爲RWA錨定資產,螞蟻數科提供技術支持。

銀河證券認爲,穩定幣爲RWA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計價與結算工具,也可以增強RWA流動性並催化更多RWA產品創新與應用場景。

香港金管局計劃在2025年發佈關於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的操作指引,推動包括債券、房地產和大宗商品等傳統資產的鏈上代幣化進程。通過智能合約技術,實現自動分紅、利息分配等功能,香港致力於構建融合傳統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生態。

此外,除了法定貨幣外,各國國債及地區政府債券亦能成爲穩定幣的儲備資產,這賦予了穩定幣超越數字貨幣的戰略意義。有觀點認爲,美元穩定幣已成爲美國國債的新型分銷渠道。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趙鷂對記者表示,特朗普政府將美元穩定幣定位爲“數字美元延伸”,這一策略與美債代幣化相結合,想讓加密貨幣爲美債接盤,意在延續美元在數字金融時代的主導地位。但這並非沒有風險,比如應高度關注美元穩定幣和加密貨幣的投機風險透過期限錯配向短期國債市場的傳染,加劇市場對美債風險的擔憂。

兩種路徑: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有何區別

儘管都屬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但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CBDC)有着本質區別。

央行數字貨幣本質是主權貨幣的數字化,穩定幣則是掛鉤貨幣的代幣。前者的渠道稱作多邊央行貨幣數字橋,後者是在去中心化的鏈上交易。

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在去中心化的交易上,人們找到了兩種方案,一種是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多邊貨幣數字橋,另一種則是全新的思路下的穩定幣。這兩種交易方式可以用來應對當前國際上的一個新問題:使用國際貨幣、國際結算敲打其他國家的霸權主義。

有說法認爲,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存在衝突,前者的推行可能會抑制後者的使用。但沈建光、朱太輝認爲,法幣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存在明顯的互補性。

他們表示,各國推出的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如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主要是用於國內生活繳費、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一些國家推出了用於金融機構之間結算的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而穩定幣未來主要應用於跨境B2B結算、離岸市場流通和加密資產交易、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態,交易去中心化且“支付即結算”。

此外,在貨幣替代問題上,各國央行的職責是通過貨幣政策維持物價穩定、經濟增長等,並非最大化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量。沈建光、朱太輝表示,對於發展穩定幣可能造成的貨幣主權替代、衝擊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等問題,可以通過限制穩定幣的境內使用、儲備資產管理,漸進式發展、將穩定幣納入公開市場操作來解決。目前,各國的政策主線已經轉向支持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共同發展。

另外一方面,香港推動港元穩定幣發展,也能爲人民幣國際化及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預留空間,特別是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發行提供試驗田。

趙鷂向記者表示,據IMF報告,目前穩定幣市場中,USDT和USDC兩大美元穩定幣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非美元穩定幣中,歐元穩定幣、土耳其穩定幣排名較爲靠前。

“推行穩定幣的香港可以成爲人民幣穩定幣的試驗田,未來有可能在內地形成政策。其中,發行以人民幣爲錨定的穩定幣,或以人民幣國債爲支撐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是值得探索的方向。”趙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