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家族,集體落幕了

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燈火依舊璀璨,但照亮這片天空的豪門家族卻已悄然更迭。

曾幾何時,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和鄭裕彤四大家族在香港呼風喚雨,普通人從生到死都逃不出他們的商業網絡:

電是李家的,燃氣是李家的,住的樓不是李家就是鄭家、郭家的。

連香港小學生都在作文裡寫:“這裡是李家的城”。

但如今,這片天空已經變了顏色。

2025年7月,97歲的李嘉誠遭遇尷尬一幕:

長子李澤鉅被踢出香港特首顧問團名單,成爲唯一未獲續任的四大家族成員。

這被視爲一個強烈的信號,四大家族的時代正在落幕。

鄭裕彤家族的新世界發展集團2024年虧損高達171億港元,是近20年來頭一遭。

旗下的周大福珠寶收入也大幅下滑,內地市場營收跌了近兩成。

爲了自救,他們甚至準備賣掉杭州、深圳和上海的K11大廈。

李兆基家族和郭得勝家族同樣步履維艱。

2024年初短短半個月,四大家族的上市公司市值就蒸發了587億港元。

其中郭家的新鴻基地產損失最慘,市值一下沒了259億。

當四大家族集體步入黃昏時,另一股力量卻悄然站穩了腳跟——霍英東家族。

嚴格說霍家不算傳統“四大家族”,但這個低調的家族在風暴中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

如今在香港提起豪門世家,霍家成了少數仍被廣泛敬重的名字。

四大家族的衰落並非一日之寒。

他們的財富大廈主要建立在兩塊基石上:房地產和傳統零售業。

當全球經濟格局變化,香港經濟結構轉型,這兩塊基石開始鬆動。

香港的房地產市場逐漸飽和,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開發成本卻節節攀升。

像李兆基的恆基兆業等公司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李嘉誠的和記黃埔港口業務,也受到全球貿易摩擦和新興市場競爭的雙重打擊。

更關鍵的是,四大家族錯過了新經濟的列車。

2013年馬雲在杭州西溪溼地拋下豪言:“這是互聯網的時代,不再屬於李嘉誠了!”

這句話像預言般應驗。當內地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飛馳時,依賴傳統行業的香港逐漸掉隊。

家族內鬥也在消耗他們的元氣。

郭得勝家族因爭奪企業控制權鬧上法庭,引發連串風波。

鄭裕彤家族在虧損壓力下,第三代接班人鄭志剛辭去了新世界行政總裁職位。

這些爭鬥不僅分散企業精力,更損害了公衆形象。

四大家族的困境折射出香港經濟的深層變化。

曾經,香港GDP佔全國比例高達17%,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關鍵橋樑。

但隨着內地產業升級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香港的角色正在重塑。

北部都會區的機械轟鳴聲中,香港正試圖與深圳共同打造科創中心,改變“南重北輕”的百年格局。

當四大家族在風波中搖晃時,霍家卻顯得異常穩固。

這種韌性首先源於獨特的資產結構。

與依賴上市公司的四大家族不同,霍家核心資產大多未上市。

香港《新報》曾指出,外界很難準確估計霍家資產價值,但普遍認爲不低於300億港元。

他們在香港持有畢打行、尖沙咀文遜大廈等黃金物業,僅這兩處年租金收入就達數億。

此外還擁有信德中心部分樓層權益,估值超過15億。

霍英東的遠見卓識爲家族打下了根基。

他生前就叮囑子女:“投資要謹慎,就算我死了,子孫也不至於沒飯吃。”

2006年去世前,他更將南沙3萬多畝地皮權益捐給霍英東基金會,不留給後人。

這一決定看似削減了家族財富,實則避免了爭產糾紛,也防止了後代盲目投資。

霍家選擇了與其他豪門截然不同的“保守策略”。

霍英東去世後近二十年,家族幾乎沒拓展新生意,而是守住核心物業安穩收租。

一位霍家成員曾直言:“有租金收,幹嘛冒險?”

這種“躺平哲學”看似消極,卻讓霍家避開了近年地產債務危機。

正如一位香港觀察家所言:“霍家從富豪榜消失,反而是最好的保護。”

霍家真正的希望之光在第三代身上閃耀。霍啓剛無疑是代表人物。

不同於傳統富三代,霍啓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2008年,30歲的他成立藝動體育文化產業集團。

當時不少人視他爲“靠爹”的公子哥,但他默默拓展科技、金融等新興領域。

2023年收購的科技公司股份增值至190億港元,成立的AI研究院手握428項專利,主導的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投資85億元,創造2.7萬個就業崗位。

他更成功地將家族聲望轉化爲社會影響力。

與“跳水女皇”郭晶晶的婚姻廣受民衆喜愛,夫妻倆帶孩子做公益、逛超市的樸實畫面深入人心。

2022年香港疫情暴發,在其他豪門借出酒店地皮抗疫時,霍啓剛代表家族捐款1000萬港元支持病毒研究。

雖然數額不及四大家族的資源貢獻,但贏得了公衆情感認同。

霍啓剛的政治智慧同樣出色。他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藝術發展負責人,被廣泛視爲霍家第三代話事人。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他巧妙延續祖父的愛國情懷,又注入年輕一代的創新理念。

有評論稱:“霍啓剛證明真正的豪門不是銀行卡餘額,而是關鍵時刻能否爲國家拍板出力。”

霍英東生前最愛說:“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子孫。”

當香港傳統豪門因循守舊或內鬥消耗時,霍家第三代用科創投資、大灣區建設與公益行動,走出了屬於霍家的路。

這不是一個豪門的獨秀,而是一種價值觀的勝利。

參考資料

1. 贏家財富網:《霍家資產有多少?香港霍氏家族資產有多少?香港霍氏家族發展史》

2. 百家號:《香港霍家是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其歷史與商業版...》

3. 智谷趨勢:《諸神的黃昏:香港四大家族集體謝幕》

4. 麻辣社區:《霍英東後人爭產 霍震寰被控私吞14億港元遺產》

5. 百度搜索:《霍啓剛家族是做什麼生意的》

6. 百家號:《香港四大家族,爲何風光不再》

7. 百家號:《霍英東去世後,霍家幾乎沒做什麼生意,這纔是不敗家的關鍵》

8. 齊家網:《南沙投資霍家虧損多少 霍家南沙的發展》

9. 百家號:《香港四大地產家族身家縮水,半個月蒸發587億,李兆基損失第二多》

10. 商業評說:《香港感染破15萬,霍啓剛捐款1千萬,反暴露出霍家江河日下的現狀》

(小可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