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份RWA產業白皮書發佈:萬物皆可RWA是個僞命題
隨着現實世界資產(Real-World Assets, RWA)代幣化趨勢快速發展,市場對於“萬物皆可RWA”的論調甚囂塵上。然而,《RWA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產業篇2025》(以下簡稱“報告”)於8月7日在香港發佈,打破了這種盲目樂觀的態度,並系統地提出了資產篩選的標準和框架。
報告指出,並非所有資產都適合進行RWA代幣化,“萬物皆可RWA”是一個僞命題。成功實現規模化落地的資產需要滿足價值穩定性、法律確權清晰性及鏈下數據可驗證性三大門檻。
當前,RWA產業正處於從概念驗證向實際應用轉型的關鍵節點。據Defillama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RWA總鎖倉量(TVL)達到了125億美元,比2024年增長了124%。RWA代幣化已成爲全球金融與區塊鏈等行業競相佈局的重點方向,形成了傳統機構、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加密項目多方協同發力的格局。
各類主體正通過跨行業合作、合規試點與底層技術創新加速推動RWA由概念驗證走向規模化應用。例如,花旗、渣打等全球頭部銀行正在探索RWA在支付結算、資產管理與跨境交易中的應用場景;螞蟻數科推出了專爲RWA機構級交易設計的區塊鏈平臺Jovay,顯著提升了吞吐量並縮短了用戶響應時間。
隨着不同資產類型逐步實現鏈上代幣化,RWA應用場景持續擴展,實踐中已經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向。例如,黃金、債券、應收賬款、基金等金融資產,充電樁、光伏等新能源資產,酒店、房地產等不動產,碳信用、數據、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GPU 硬件等算力資產這五類主流資產。其中新能源RWA代表了“中國特色”,展示了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資場景的巨大潛力。GPU等算力資產憑藉AI產業“剛性需求”和可信“數字基因”,成爲RWA的理想錨定資產。同時,儘管不動產RWA如商業地產等領域也有探索,但面臨產權登記差異、估值不一致以及地方監管合規等挑戰。
報告還指出,RWA與穩定幣的深度結合標誌着“鏈上金融”的範式升級,解決了加密生態中“交易空轉”和“代幣無根”的問題,促進了從單純的“加密貨幣投機”向“鏈上價值互聯網”的轉變。
面對RWA帶來的新機遇,監管層面逐步形成了穿透式監管原則和沙盒試驗機制,旨在爲行業創新提供明確的合規路徑。各國監管機構普遍採用穿透式監管原則,並通過設立牌照準入制度構建市場壁壘,同時也建立了監管沙盒機制,爲創新應用提供可控測試環境。
報告強調,RWA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傳統資產缺乏流動性、區塊鏈技術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場需求變革等。然而,RWA的發展仍然面臨着顯著的風險,如各國監管差異顯著、鏈下數據透明度不足、部分資產流動性差等問題。此外,技術安全漏洞與合約複雜性也是潛在隱患。因此,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必須重視風險管理與合規建設的重要性。
據瞭解,《RWA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產業篇2025》由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香港理工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信息科技協會數字經濟研究中心、IEEE計算機協會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標準化委員會牽頭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