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取消“績點” 學生更期盼什麼

“北大將全面取消績點”話題近日衝上熱搜。據報道,從2025級學生起,北大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課程考覈成績可採用百分制或等級制進行評定和記錄。通知一出,不少高校學生爲這一改革拍手叫好。

學分績作爲評獎評優、推免保研的重要評價指標,與學生的個人發展緊緊綁定,有時“0.01”的微弱差距就會讓結果相去甚遠。爲了更高的績點,學生們紛紛涌入“事少分高”的課堂,對更感興趣、更有收穫但“給分不高”的課程望而卻步,還有學生長期爲績點焦慮,處於高壓狀態。學校教學也因此受到影響,因選課人數太少而被迫停課的狀況已不是個例。

從3年前在生命科學學院試行等級制評分,到如今全面取消績點,北大這一系列探索,正是在爲績點引發的種種問題“求解”——讓學生從績點中解放出來,以期讓學習回到知識的“曠野”。

在一片叫好聲中,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在等級制評價體系中,100分和85分沒區別,尖子生的學習優勢被抹平;一旦績點退場,學生很可能轉向新的“賽道”,比如,科研競賽、社會實踐,甚至是人脈資源等,這些又該用什麼指標來客觀公正地評價?

告別績點並非終點。從長遠來看,建立科學、多元且公平的綜合評價體系纔是“更優解”。高校的學業評價改革必須把公平放在第一位。目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推免時採用“學分績+綜測”的模式。“綜測”用於反映學生在學生工作、科研競賽、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參與情況和表現,但由於難以被量化爲硬性指標,其往往存在爭議空間。如何規避爭議現象發生,是高校構建綜合評價體系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同時,學生、高校乃至社會公衆需跳出“成績好即優秀”的思維定式,讓評價體系更加多元。取消績點之所以讓一些學生感覺“虧了”,是因爲學分績仍是國內外大多數高校、企業的通用評價標準。如果“賽道”能夠從“學習成績”的單一指標拓展開來,更能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的領域發光。

比起取消“績點”,學生真正期盼的是,在更科學的評價體系的“指揮棒”下,減少“無效做功”,遏制“旁門左道”,讓他們的個人成長真正奔向自由的“曠野”,而不再受制於狹窄而擁擠的“軌道”。(楊麗 陳子心)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