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能多出兩小時沉到社區裡”

翻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公安局金鳳區分局逸馨苑社區民警顧珂嘉的工作日誌本,不再記滿密密麻麻的報表數據,而是多了居民張大爺家暖氣漏水的協調進展、轄區商戶用電安全檢查的新發現等內容。“現在每天能多出兩小時沉到社區裡,跟居民嘮嘮家長裡短,關係近了,矛盾糾紛調解起來也省事多了。”顧珂嘉告訴《法治日報》記者。

“以前每週至少要參加3場部門協調會、兩場數據彙總會,加上臨時部署會,光開會就得耗掉一天半。”上海西路派出所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開會少了,會議的內容也更簡單明瞭,每月我們社區民警能多擠出40小時下沉社區。”

顧珂嘉的工作日誌本里,“入戶走訪”“隱患排查”“糾紛調解”的記錄越來越詳細——他現在每週有20小時穿梭在社區小巷,幫居民解決漏水、停車等“小事”,去年經他調解的鄰里糾紛成功率達92%。“以前開會多、填表忙,跟居民打交道像‘走過場’;現在天天見面嘮家常,誰家有困難都願意找我們。”

爲基層民警減負的不僅僅是從文山會海解脫出來,金鳳區公安分局更是通過科技賦能,讓基層社區警務搭上“科技直通車”。

到社區開展工作時,顧珂嘉離不開“金楓e警”App。點開App,房屋租賃信息自主申報、安全檢查標準化清單、隱患整改線上閉環等26項功能模塊如同“掌上百寶箱”。社區民警入戶時,只需掏出手機“掃一掃”門牌二維碼,房屋租客信息、歷史檢查記錄便一目瞭然。“過去入戶登記要手寫三張表,現在拍照上傳隱患點,系統自動生成整改通知書,商戶簽收後直接存檔。”顧珂嘉展示着後臺數據,平臺運行以來,民警重複錄入數據的時間減少了大半,安全檢查效率提升近一倍。

最讓基層民警點讚的是流動人口管理的“逆襲”。過去全靠腳底板跑出來的2.3萬條租賃信息,如今絕大部分通過房東、中介自主申報完成。羣防羣治力量從“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2400餘名“編外網格員”已成爲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

在金鳳區,爲基層警務減負的另一妙招是“警網聯勤”,變單打獨鬥爲多元共治。閱彩城商圈曾因消費糾紛頻發,日均報警量達15起。派出所將商圈治保會升級爲由“三官一師一員”(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法學會會員)組成的專業力量與治保委員會基層防線結合的“矛盾調解流動站”,去年一起因珠寶退換引發的糾紛,從報警到和解僅用15分鐘。“現在80%的消費糾紛解決都不出商圈。”賀蘭山中路派出所教導員馬利明翻開警情臺賬,2024年商圈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0%,“治理效率”帶來“平安增值”。

從“數據跑路”替代“民警跑腿”,到“多元共治”替代“單打獨鬥”。減負帶來的變化,藏在一組組數據裡:2025年上半年,金鳳區盜竊發案數較去年同期下降49.3%,八類刑事案件下降5.3%,行政案件平均辦結時間大大壓縮,結案率較去年上升3.86%。(法治日報記者申東、通訊員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