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書店長在社區裡
北京日報記者 路豔霞
衚衕深處,書香如光。在北京的街巷阡陌間,一處處“小而美”的社區書店正悄然生長。記者近日探訪多家書店,在書香四溢的空間內,讀者靜心閱讀,好友在這裡相聚,書店裡的清涼抵擋了夏日酷暑,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着社區的人文溫度,照亮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豐臺區 一方書莊
頂尖藝術家走進居民生活
臺階上,親子閱讀的場景熟悉又溫馨;自習區,讀者在休閒書籍中安放身心;展覽區,一幅幅畫作浸透藝術家的創意和想象……步入一方書莊,這裡猶如“立體藝術殿堂”,早已突破了單一書店的概念,以執着的努力打造一個綜合性文化藝術空間。
一方書莊坐落於豐臺區方莊街道文化藝術中心,從創辦之初便肩負服務周邊20多個社區、約30萬居民的使命。作爲豐臺區城市更新項目的一部分,得益於街道提供的場地支持,一方書莊運營副總經理韓寒坦言:“這讓我們能夠更加專注於服務本身,思考如何讓藝術真正走進社區日常。”
記者在探訪中瞭解到,一方書莊一層及地下空間是書店的核心區域,陳列着近3萬冊、近萬種圖書,並融合咖啡休閒區和兒童體能培訓區,營造出輕鬆多元的氛圍;二樓是常年免費開放的藝術展覽空間,年辦展約10場;三層小劇場會有商業演出、公益相聲、兒童劇,讓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居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享受。
高頻次、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是一方書莊的靈魂,也是其深入社區的紐帶。每週2至4場讀書會、藝術沙龍、音樂會、手工體驗、非遺活動等,吸引大量居民參與。尤其是已舉辦20餘期的音樂沙龍,邀請到呂思清、朱亦兵等頂尖藝術家舉辦公開課,將高雅藝術資源直接輸送到居民身邊。
便民與公益是一方書莊的底色。舊書交換角鼓勵知識共享;書籍免費閱讀、拆封限制極少;負一層閱讀區不設強制消費,成爲居民自在的公共客廳。頗具創意的“夜宿書店”活動,甚至吸引了門頭溝、通州的孩子前來體驗。
西城區 宣南書店
讓老北京曲藝薪火相傳
宣南書店藏身於西城區小安瀾營二條幽靜的衚衕深處,室外的水幕、鮮花和室內的圖書相互呼應,讓這家書店別有洞天。這裡更承載着宣南書店主理人李楠的遠大抱負,“北京文化與宣南文化血脈相連。在這裡開書店,就是要讓老北京的文化根脈,在它原本的土壤裡繼續呼吸、生長。”
書店之名“宣南”,直指底蘊深厚的宣南文化。李楠視書店爲動態的文化傳播基站,而非靜態的書冊倉庫。書籍深厚的文化背景,成爲那些鮮活的非遺傳承的載體——評書、相聲、京韻大鼓、岔曲在此地輪番登場。
書店經營的三個演出場地:自有的宣南會館、宣南劇場,以及正陽門下即將亮相的“下午茶書場”,共同構成北京評書等傳統曲藝的展演矩陣。李楠坦言:“很多年輕人對這些藝術瑰寶感到陌生,我們有責任搭建橋樑,讓它們找到知音。”
宣南書店的生存之道在於業態融合。讀書會、毛猴風箏等非遺研學、自行車俱樂部活動、特色貓咖、紅場西餐廳……圍繞宣南書店核心,一個名爲“文化安瀾圍”的微型文化生態圈在櫻桃斜街、南新華街、大安瀾營衚衕、藏家橋衚衕之間漸次鋪開。“能品茶、看戲、會友,甚至小住,這裡提供的是衚衕裡的文化度假體驗。”李楠說。
東城區 卓爾書店
爲老人建“生命圖書館”
東城區板廠衚衕12號的卓爾書店,藏在南鑼鼓巷主街東側岔路里,一方小院鬧中取靜。推開古樸的木門,南鑼的喧囂便被隔絕在外,書頁翻動的沙沙聲與鄰里閒談的低語,成了這裡獨有的韻律。
書店主理人王毅回憶起開業初期的觀察:“走進衚衕深處才發現,這裡的住戶多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不少還是獨居狀態,老齡化議題變得無比真切。無論是今天的老人,還是未來的我們,如何有尊嚴地面對生命黃昏,是全社會的共同課題。”
這份洞察催生了書店最具特色的專業圖書角——“生命圖書館”。書架上精心陳列着涉及老年心理、慢性病管理、臨終關懷等14個學科的主題書籍,構建起應對生命課題的知識體系。還有“生命關懷”議題、“安寧”主題活動,邀請權威專家開講,爲居民及關注者提供專業支持與溫暖對話。
書店還根據老人需求專門採購書籍,王毅的手機裡存着十幾位老人的訂書清單。書店的公益之心更向外延伸至社區服務,爲街道、鄰近單位提供書房代運營、書單選配及文化活動策劃等公益支持,協助策劃的重陽節“銀髮讀書會”已惠及三百多位長者。
開業不足一年的卓爾書店,圖書選品格調不俗,空間設計別具匠心,迄今已擁有1000名會員,王毅和她的同事對書店的未來充滿信心。
海淀區 斯多格書鄉
學術森林滿植思想之樹
藤蔓石牆,綠樹掩映,斯多格書鄉在萬泉河畔靜靜生長了二十餘個春秋。北大暢春園1號的這方天地,早已成爲許多學者心中的精神原鄉,如同斯多格書鄉“鄉長”鄭宇的精準定位——“文化自信與擔當的現實對話空間”。
走進書店,這裡彷彿是喧囂都市中一方自成一格的精神家園,4000餘種圖書中,八成是承載着時光印記的二手書。“學子畢業時割捨的書,留學異國帶不走的書,它們應該在書店延續生命。”鄭宇說。
書鄉在選書上不拘一格,自有章法:學術經典與社區閱讀需求並重。珍品老雜誌展架陳列着泛黃的《收穫》《十月》等八十年代文學期刊,這是鄭宇多年在全國各地“淘”來的寶貝,無聲述說着中國當代文學的流金歲月。
書鄉的庭園本身即一部活的生態詩篇。凌霄、爬山虎、虞美人、鬱金香、繡球……草木蔥蘢營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成爲連接不同人羣的天然紐帶。讀者樑涓隔三岔五就會到書店來看看書、靜靜心。“當你推開小木門的時候,好像進入到一個大森林裡,或者是說霍比特人的那個小房間裡。”樑涓被這股神奇的力量徹底征服,她說這裡沒人看手機、沒人聊天,外在壓力也在慢慢消失。
這裡的免費閱讀區常年開放,燭臺、檯燈、沙發皆可自由取用。書店扶持政策的援手更爲斯多格書鄉注入了持久活力。
東城區 PAGEONE
衚衕生活方式“翻譯者”
PAGEONE花園衚衕店深諳衚衕是北京城的文化靈魂。市場經理劉迪表示:“書店與老建築、慢生活的衚衕天然契合,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形成獨特的‘文化磁場’。我們守護衚衕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氣質,也讓書香與市井煙火相得益彰。”
面對衚衕裡傳統居民、年輕家庭、文創者與遊客的多元生態,書店以“分層需求+跨界融合”破題:爲銀髮族備好《衚衕的故事》等本土記憶圖書及養生園藝書刊,輔以老花鏡、免費水等貼心服務;爲親子家庭精選DK百科、哈利·波特等優質中英文童書;爲遊客提供京味文創伴手禮。“我們不只是書店,更是衚衕生活方式的‘翻譯者’。”劉迪說。
二層那方“四時之景不同”的靜謐露臺,是周邊居民的心頭好,四季輪轉間承載了無數閱讀、小聚的悠然時光。
作爲基層文化服務載體,PAGEONE花園衚衕店通過舊書優惠專區、社區借閱服務降低閱讀門檻。同時,與社區聯辦的“書香潤童心”活動,爲學生科普盜版書危害並薦讀優質童書,正是其提升社區文化鑑賞力的生動實踐。通過與小紅書等平臺合作打卡、策劃主題展覽,PAGEONE正從文化供給者,轉型爲激發社區活力的“共創者”。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