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甜玉米正當時 臺中青農夫妻團購拓展新通路
臺中大里青農鄒冠民、湯靖雯夫妻種植玉米、玉米筍正值採收期,夫妻倆利用社羣軟體開啓團購,上午採收的鮮蔬當日下午就能送到消費者手裡。(潘虹恩攝)
臺中大里青農鄒冠民、湯靖雯夫妻除種植水稻,也輪種多樣蔬果,正值玉米、玉米筍採收期,除了在固定地點展售,夫妻倆更利用社羣軟體開啓團購,主打「當日採、當日送」,上午採收的鮮蔬,下午就能送到顧客手裡,打造產品差異化,也拓展銷售新通路。
臺中大里青農鄒冠民原本種植10多甲水稻,近年兼種玉米等蔬菜,正值採收期,爲拓展銷售新通路,與妻子湯靖雯利用社羣軟體開啓團購,上午採收的鮮蔬下午就能送到消費者手裡。(大里農會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鄒冠民出身農家,從小就在田間幫忙,對種植農作深感興趣。他表示,從農之路最大的體會是「有穩定收入,才能長久穩健走下去」,因此除了原本種植10多甲的水稻,近年採輪作方式兼種玉米、玉米筍、甜椒、麻薏、高麗菜等,避免單一時期大量成熟,減輕人力負擔,也有助於維護土地肥力與作物健康。
如今,鄒冠民種植玉米及玉米筍面積已達1.5公頃,目前正值採收高峰,鄒冠民在農園採收,妻子湯靖雯則負責將產品整理裝袋,平日販售於大里農會大里杙生活館、假日在國光花市青農直銷站展售,另也供應給玉米攤、烤肉店等。爲拓展銷售通路,湯靖雯也透過Facebook、Instagram及LINE羣組等社羣平臺宣傳,發起團購,因1人量能有限,主攻大里的學校、公所、農會等在地客人團。
湯靖雯分享,走傳統市場通路除了供貨量大,價格相較低,雖然穩定,她們是小農經營,勢必要在市場和顧客族羣上做出區隔,纔有利潤空間,她思考到差異化的關鍵就是「新鮮」。以玉米來說,放越久甜度就會流失,因此她開團購,主打當日採、當日送,顧客認爲東西好吃、新鮮度夠,也會願意回購。
她說,經營農產也要講策略,「大家都想做出不一樣的東西,產品不能一成不變!」她過去參加雲林莿桐農會的分享講座後受啓發,從團購下手,嘗試讓農產品行銷更貼近顧客的需求,希望讓更多人吃到在地、當季的安心農產,歡迎民衆洽詢0972-386204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