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東部糧倉通遼:2000萬畝玉米播種正當時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2日電 題:內蒙古東部糧倉通遼:2000萬畝玉米播種正當時
新華社記者連振、張琨
5月以來,多場接墒雨潤澤了內蒙古通遼市的廣袤平原,天時地利雙重利好,2000萬畝玉米迎來播種高峰期。
在科爾沁區豐田鎮哈拉滿罕村,村支書林榮正忙着組織農機播種玉米,協調技術人員調試灌溉設備。林榮說:“村裡整合土地後,各項新技術就有了試驗平臺。現在我們全部使用玉米密植技術,全程機械化作業。現在進行的就是導航播種,每畝6000株玉米,增產增收板上釘釘。”
只見拖拉機牽引着播種機,滿載種子從地頭出發,近1公里長的田地,幾分鐘就打個來回,播種、施肥、埋設滴灌帶一遍完成。
在通遼市,玉米密植技術在短短几年間已成了各旗縣區增產增收的“法寶”。新技術帶來的不只是增產,節水效果也立竿見影。在哈拉滿罕村一間新建的井房裡,工人正在安裝新的智能水肥一體機。“今年我們要試驗智能灌溉設備,同時把滴灌帶流量減少,試驗小流量滴灌帶的節水效果,拿到真實的試驗數據,爲以後大面積推廣做準備。”科爾沁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守君說,“以前大水漫灌,平均一畝地需要400立方米水,後來有了淺埋滴灌,一畝地用水減少到150到180立方米,現在試驗小流量滴灌帶,每畝地灌溉用水預計能壓減到100立方米左右。”
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巴胡塔蘇木,大馬力拖拉機牽引着旋耕機、深翻機在沙坨子地上來回作業,田間一片忙碌景象。“這些沙坨子地原來產量低,平均一畝地打700到800斤糧,現在得益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推廣科學種植模式,一畝地平均能產1800斤糧,最高的能產2000斤以上。”巴胡塔蘇木伊和布拉格嘎查支書阿日斯楞說。
阿日斯楞介紹,2023年嘎查整合了3000畝土地搞託管模式,到2025年已經擴大到2萬畝,周邊十幾個嘎查加入聯合社,土地規模化經營已走上正軌。
“以前,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玉米種植模式相對粗放,畝產不到1000斤。現在土地整合了,新技術推開了,聯農帶農的機制也跟上了,既提高了產量,又保障了農民收益,還解放了農村的勞動力。”科爾沁左翼後旗農牧局局長李廣輝說,“科爾沁左翼後旗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半農半牧,現在種植技術提高了,有了更多糧食和秸稈用於飼料,大大降低了農牧民的養殖成本,也爲我們旗振興肉牛產業打好了底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