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長提名 綠基層質疑協調式民調不透明
民進黨選對會確認縣市長提名規則,僅有執政任滿、不能再連任縣市辦理公開初選,非執政縣市由選對會進行徵詢協調作業;儘管規則言明「民調」會是重要協調依據,各派系代表也都接受,但基層黨員仍有部分意見認爲,非執政縣市所謂進行民調,流程與初選有相當落差,不夠公開透明,還是有疑慮。
民進黨前臺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六月底曾表示,部分縣市不辦初選,這個決議否定了公平公開的競爭,將阻礙政黨未來的發展。民進黨前副秘書長游盈隆也說,二○二二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遭遇歷史性空前挫敗,蔡英文沒收黨內初選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如今歷史重演,顯示賴總統沒記取歷史經驗教訓。
派系人士表示,提名規則已明定「民調」會是重要協調依據,但進行方式應爲「協調式民調」,結果並不對外公佈,僅作爲內部參考與協調的依據,優點是較能維持黨內和諧,也能相當程度讓各方陣營在競爭上更剋制力道;缺點則是民調過程不夠透明,數字又僅是作爲參考性質,並非一錘定音。
該人士說,民進黨二○二○年提名立委時,在屏東發生過採用協調式民調決定由誰參選立委,但結果出來後,各方並不服氣,由於數字並未對外公開,當年屏東立委提名爭議甚至鬧到蔡英文親自出手,在官邸喬事,才得以解決。未來再發生類似狀況,完全是有可能的。
綠營人士表示,以新北市、彰化縣爲例,明年選戰黨內都有不只一組人馬想參選,「協調式民調」是否能讓所有人信服,基層近來不無疑慮。
該人士指出,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上任時信誓旦旦,和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之間的過去恩怨,不會以私害公,不影響民進黨立委蘇巧慧爭取提名,一定辦好公平、公正、公開的初選。但問題是,新北根本沒有初選,徐國勇一番話,恰巧點出民進黨提名機制矛盾之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