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後付”爭議中席捲全球

英國《經濟學人》8月4日文章,原題:“先買後付”正在席捲全球 墨西哥捲餅、音樂節門票甚至肉毒素注射,如今都能通過“先買後付”方式購買。這種支付模式在全球迅速走紅,改變了消費金融的面貌。

有人嘲諷買午餐也要分期付款是消費主義的荒謬理念,另一些人則擔心其隱藏的信貸風險。無論支持與否,都未能阻止相關行業擴張。根據“世界支付”公司的數據,去年“先買後付”在全球的交易額達到3420億美元,10年前這一數字還不到20億美元。老牌金融機構如摩根大通、在線支付服務商貝寶紛紛入局,搶佔傳統銀行的地盤,甚至涉足企業間貸款這一更大的市場。同時,“先買後付”債務組合的二級市場正興起,資產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爭相購買,推動其金融化。

早在1856年,辛格縫紉機公司就靠類似付款模式打開市場。當消費者購買一件100美元的商品時,可以分期付款,“先買後付”公司提前向商戶支付貨款並抽取手續費(通常約3美元)。用戶一般在6周內完成4期付款,且多數不收取利息。數據顯示,使用“先買後付”的消費者平均消費額比未使用者高出20%以上。美國銀行數據顯示,1965年以前出生的人中,只有不足2%使用“先買後付”,而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比例高達10%。在瑞典,“先買後付”已佔線上交易的20%。

同時,“先買後付”與主流金融的界限正在模糊。蘋果和谷歌也已將“先買後付”功能整合進數字錢包。貝寶2020年推出“先買後付”服務,去年該業務支付額達330億美元,且保持約20%的年增長率。資本市場的熱情進一步推高了行業擴張。“先買後付”企業希望以輕資產模式快速增長,因而紛紛將貸款資產證券化並出售。

批評者擔心,“先買後付”可能鼓勵低收入羣體超前消費,甚至導致債務滾雪球。數據顯示,瑞典一家支付企業的消費者信貸損失率(借款人違約導致的損失比率)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上升17%;美國聯邦儲備的研究顯示,“先買後付”逾期用戶比例從2021年的15%增至2024年的24%。不過,“先買後付”的違約率仍顯著低於信用卡。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指出,2019年至2022年,“先買後付”貸款的違約率約爲2%,而信用卡債務違約率高達10%。此外,近期研究顯示,“先買後付”使用並未明顯增加借款人的整體財務壓力。美國信用評分機構發現高頻使用“先買後付”且按時還款的用戶信用評分不降反升。目前來看,作爲一種新興金融工具,它比批評者想象的更安全,也更具潛力。對年輕消費者而言,它可能成爲未來主流消費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