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演出衍生商機

圖╱中新社

大陸現場演出帶動各產業

新聞提要■現場演出所帶動的周邊消費,不僅成爲演出經濟的重要延伸,也凸顯當代消費市場「體驗優先、情感驅動」的特徵。

近年來,大陸現場演出市場持續火爆,演唱會、音樂節、戲劇等各類演出數量大增,衍生出更多消費情境。從演出前粉絲們專門準備的明星物件、觀演行頭,到演出後的打卡留念儀式,觀衆對於現場演出體驗的需求升級,也打開愈來愈多的細分消費市場,成爲啓動消費的新動能。

熱度飆 活絡擺攤經濟

陸媒「驚蟄研究所」報導,2025年暑期,大陸現場演出市場熱度一路飆升,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7月演出市場總票房超過人民幣(下同)34億元,年增近6成,直追電影市場規模。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場館周邊的商業生態也隨之活躍,一種聚焦數萬觀衆即時需求所形成的擺攤經濟,正悄然融入演出經濟的整體生態,成爲消費市場中頗具特色的存在。

每逢演唱會,往往演出尚未開演,場館周邊各種流動攤商就已熱鬧展開。一場熱門演出往往能吸引數萬人參與,這些觀衆從城市各個角落甚至其他城市匯聚到場館周邊,在進場前的等待與散場後的疏導過程中,形成兩個明顯的消費高峰時段。正是這種短時間內高度集中的人流,爲擺攤生意創造天然的市場空間,讓各類商品有了精準觸及目標客羣的機會。

與固定商家相比,擺攤的成本相對較低,攤商通常只需準備少量的商品庫存及簡單的經營設備,就能快速啓動生意。同時,由於演出場次明確、消費需求集中,擺攤的回報週期極短,單場演出就能看到實際收益。

鎖定觀衆的即時需求,是這些攤商能夠快速打開市場的關鍵。例如,夏季的演唱會場館外,排隊人潮普遍具有冰鎮飲品的需求。對於需要長時間等待進場的觀衆來說,方便攜帶的飲料及食物備受消費者青睞。除了因應實用需求以外,部分攤商還敏銳地掌握到觀衆的情感需求,結合演出主題設計的特色商品,進一步豐富擺攤產品。例如,印有藝人名字及元素的應援扇、迷你海報等紀念品,雖然製作簡單,但對於觀衆而言,這些小物件能夠增強參與感與儀式感。

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場大型演出的門票「秒殺」,其經濟輻射效應也立即顯現。跨區域觀衆的集中涌入,直接刺激場館周邊住宿需求增長。艾媒諮詢發表報告指出,觀衆參與演唱會過程中產生的額外消費,有61.3%集中在住宿上。這種短期、高強度的需求刺激,正推動住宿市場形成獨特的演出經濟模式。

觀衆需求 成市場動能

但當需求遠超供給,住宿價格上漲就成爲常態。華語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將於9月26日至28日在武漢體育中心連開3天演唱會的消息一出,團購平臺就顯示,場館周邊飯店、房型已售罄。距離場館僅390公尺的雅斯特酒店,平日價格在200元至300元,但在演唱會期間房價飆漲至1,100元。

可以預見,隨着市場熱度持續升溫,相關衍生消費將不斷升級,並催生更多跨界融合的新業態。這種良性循環不僅豐富大衆文化生活,也持續爲消費市場注入動能,使演出經濟成爲推動內需、帶動成長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