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恐衍生「拒收貨潮」! 歐美線臺商憂全球涌現「流浪貨櫃」

▲臺商憂心美國高關稅恐讓客戶「拒收」,全球涌現「流浪貨櫃」的商貿糾紛。(非本圖港口)。(圖/CFP)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川普向全球貿易伙伴祭出「對等關稅」,今(9)日臺灣時間中午12時01分開始生效。許多臺灣廠商業者與擔憂開始全球將涌現「流浪貨櫃」的商業糾紛。《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臺商也指出,「流浪貨櫃」情況一定會出現,尤其近期出口到歐美的業者要有心理準備,客戶可能因關稅太高,無法自行吸收成本只好「拒收」,最終只能買賣雙方重新協調,最壞打算走法律流程,臺商也只能被動觀望,情況十分嚴峻,難以解套。

美國總統川普2日在白宮宣佈一項名爲「解放日」(Liberation Day)的行政命令:美國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至少10% 的「普遍關稅」,臺灣也不例外高達被課徵32%新高,包括歐盟、日韓、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等在內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課徵10%至50%高關稅。

針對大陸部分,川普先前以芬太尼爲由,累計已對大陸加徵20% 關稅。4月2日又再度加徵34%的對等關稅,前後疊加計算已經是54%。如今川普再放話對華加徵50%關稅,前後加起來已經是104%關稅,正式實施時間就是今天(9)日北京時間中午12時。對大陸企業和臺商來說是十分嚴重衝擊,已經不是停止生產與出貨能緊急應對,高關稅壓力將衍生更麻煩的問題「流浪貨櫃」。

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天津凱華聯融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鯤華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指出,過去走「船上交貨」協議(或稱離岸價FOB),比如我是華北的臺商,我的貨拖到天津港,在天津港上船後我就不管了,你的錢必須按照合約付給我,到美國的關稅由對方來付。

「未來FOB訂單大家都不會去籤,尤其美國對華關稅從54%變的104%,哪個美國的採購商這麼笨用FOB條件來簽約。」丁鯤華說,「對等關稅」實行之前可以這樣籤,但美國這邊收到這批貨,肯定要付54%關稅,第二批貨就不會買,那就談「到岸價格」(CIF成本+保險費+運費),也就是貨品到美國的價格,進口商還得繳納關稅。

丁鯤華繼續分析,現階段也可能遇到對方不收貨,就看訂單賠償條例,預料未來可能出現許多貿易糾紛。即使走CIF合約,貿易條款有很多種,有一種是買方含稅,或是賣方含稅,碰上104%高關稅,10塊錢美金要扣10塊04毛的稅,成本多一倍,怎麼可能會賣得出去,

丁鯤華也預測,之後全球這種『拒收貨』,或是談不攏的的商業糾紛就會非常多,十分很可怕,只要出現商貿糾紛,中間的事情就越來越複雜。

華信統領企管總經理袁明仁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也直言,「這個問題現在已經發生,有貨櫃在海上,有些快到港口,有些正準備出貨,定好的訂船期都是預先安排好,『對等關稅』生效之前的出貨都還能應付,卡在剛好生效當天或是之後,衍生的問題十分麻煩。」

袁明仁進一步指出,「賣方很可能遇到客戶雙手一攤,公司倒閉或者廠商倒掉,最後只能走法律途徑,但是海外打官司也很不積極,規模大的企業可以扛3到6個月,中小企業就很頭大,最終責任歸屬很難認定,糾紛會非常多。」

「如果你美國市場佔有率太高,是一個很致命傷害,如果你的美國市場佔有率不是那麼高,還可以應對一段時間。」袁明仁無奈的說,「如果某家廠商歐美的出口比較多,真的要隨時擔心遇到『流浪貨櫃』的糾紛問題,客戶不收,貨櫃在海上、港口漂流,簡直進退兩難。」

即使走「船上交貨」(或稱離岸價FOB)也無法避免這場災難?袁明仁指出,即使是買賣雙方「離岸價」也不行,一般訂金能拿到55%上下簡直少之又少,全到手更不可能。「假設對方拿到貨之後,下單後給多少定金,之ㄏㄡ結尾款,每一個客戶訂單都不一樣,也有可能我先拿到材料費、加工費,即使沒賺倒賠也要偷笑。」

更多時候都是角力溝通,買賣雙方很多都是老交情也是雙面刃。袁明仁也指出,客戶面對突然暴增的關稅,通常會跟廠商協商必須吸收一部份,如果你不答應,客戶可以說「以後不用做生意!」偏偏又是長期的大客戶,你怎麼抉擇?最後都是溝通協調談判,沒有絕對答案,當然也要評估自己工廠撐不撐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