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機衍生雷鳴號攻擊機
2018年空軍雷虎小組AT-3高級教練機編號0839。(本報資料照片)
1980年9月,AT-3原型機0801號在清泉崗機場首飛,飛行測試結果證明其性能穩定、操控靈敏。1984年,首批量產機交付空軍,正式命名爲「自強號」,象徵臺灣自主研發、自我強化的決心。
AT-3全長12.13公尺,翼展10.46公尺,最大起飛重量約7030公斤,最高時速約865公里,最大航程約2200公里。雖非高速戰機,但足以滿足高級飛行訓練需求,並具備基礎對地攻擊能力,可掛載炸彈、火箭與機槍莢艙。
從1984年至1990年間,共生產62架,包括原型機與量產機,主要分配至空軍官校及空軍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
AT-3原型機,編號0801,採用的是銀白配鮮橘色的塗裝,這塗裝一直到1996年後更換。(圖/漢翔航空工業)
關於AT-3的塗裝,早年的AT-3採用的是用亮橘色與銀色塗裝,機尾則是教練機慣用的斑馬紋設計。這一塗裝應該是沿用自美國戰機的研發慣例,包括F-14與F-15,它們在原型機階段也是樸素的機體色加上亮橘色,這是爲了在飛行測試時較易辨認,但是這種塗裝過於專業而缺少活力。直到2000年前後,AT-3換成代表國旗顏色的紅藍白三色,看起來也更有精神,普遍受到國人的好評。
前文說到,AT-3的推重比不低,也就具有較多的酬載能力,於是航發中心規畫了2種特別衍生型。
A-3「雷鳴號」攻擊機:針對近距空中支援與反登陸作戰開發取消後座,增加油量以提升續航力,還增加1門30公釐機砲,也強化武器掛載能力,加裝擡頭顯示器與相關的射控裝備。雷鳴號於1982年出廠,確實引起了軍方的一陣興趣,但是空軍此時忙着接收F-5E戰機,與阿里山計劃的F-104,沒有多餘的經費可以購買;海軍雖然想要有自己的海上打擊部隊,但是這又牽涉到海軍能不能有自己的飛行部隊問題,在這方面空軍是不願退讓的;事實上,包括反潛定翼機、反潛直升機雖然多與海軍行動,但是飛行員都是空軍的人員。反潛飛機都如此,何況噴射攻擊機?所以最後A-3雷鳴號只有2架原型機,一號原型機在高雄岡山的空軍教育館,二號原型機則在臺中成功嶺軍事公園露天展示,保存狀況就沒有一號機來的好。
唯二的A-3雷鳴攻擊機,一號機存放於高雄的空軍教育展示館。(圖/空軍教育展示館)
AT-3B武器測試機:1980年代後,國造先進武器陸續進入測試階段,舉凡空對空飛彈、空對地武器、空對艦飛彈與其他精準導引彈藥,都需要掛載與投放測試。這時就需要合適的測試平臺。航發中心選中了序號0825、0902的兩架AT-3進行改裝,機首加裝一套AN/APG-66射控雷達,座艙加裝擡頭顯示器與兩具多功能顯示器、並增加武器掛架與發射線路,使其成爲可以投放多種武器的測試飛機,命名爲AT-3B,它擔任了包括AIM-9響尾蛇飛彈、AGM-65小牛空對地飛彈、火箭彈、炸彈、雄二空射型等試射工作,爲後續IDF戰機與各式國產武器的整合,提供寶貴經驗。(五之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