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蚊”險預警:登革熱的那些事,你必須知道!
夏日傍晚,一陣蚊蟲叮咬後,你是否曾擔心“會不會染上登革熱”?蚊蟲活躍度飆升,登革熱也進入高發期。這種聽起來“遙遠”的疾病,其實可能就潛伏在我們身邊。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張帆和大家聊聊登革熱的來龍去脈,教你科學防範。
一、登革熱:蚊子“送”來的病毒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唯一的傳播媒介是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這類蚊子喜歡在乾淨的積水中產卵,比如花盆托盤、閒置瓶罐、空調接水盤等,白天也會叮咬人,尤其活躍在清晨和傍晚。病毒進入人體後,通常會潛伏5-9天,之後突然“發難”。
典型症狀有三個特點:高燒不退:體溫驟升至39℃以上,持續3-7天;“三痛”纏身表現:劇烈頭痛、眼眶後疼痛、肌肉和關節痛(痛感像“骨頭被拆開”);“三紅”表現:面部、頸部、胸部皮膚潮紅,甚至出現皮疹。多數人症狀較輕,1-2周可自愈,但少數人會進展爲重症,出現皮下出血、嘔血、休克等,若不及時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登革熱沒有特定易感人羣,男女老少都可能被感染。但以下情況要格外警惕:
長期在戶外工作或活動,被蚊子叮咬機會多的人;居住環境周邊有積水、雜草、蚊蟲孳生的人;近期去過東南亞、南美等登革熱高發地區的人。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病毒有4種亞型,感染一種亞型後,下次可能感染其他亞型,而二次感染重症風險更高。
三、懷疑感染,這樣做能早發現
登革熱早期症狀和感冒、流感相似,容易混淆。如果出現高燒,且符合以下任一情況,建議及時就醫:發病前14天內被蚊子叮咬過,尤其是在登革熱流行區;
同時伴有“三痛”“三紅”或皮疹、出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身邊有人確診登革熱,自己也出現類似症狀。醫生會根據症狀進行判斷,開具相應檢測項目到檢驗科進行檢查確診。
四、預防登革熱,關鍵在“防蚊”
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藥,也沒有可廣泛使用的疫苗,防蚊滅蚊是唯一辦法。記住這幾點:
1.清理積水,讓蚊子“無家可歸”。每週清理花盆托盤、水桶、廢舊輪胎等積水,不留死水;魚缸、水培植物每週換一次水,沖洗容器內壁;
2.做好防護,不讓蚊子“近身”。室內安裝紗窗、蚊帳,睡覺前檢查是否有蚊子;避免在蚊子活躍的清晨、傍晚去草叢、樹蔭等地方。
3.發現病例,及時阻斷傳播。若家人確診登革熱,患者應在家休息,使用蚊帳或驅蚊劑避免被蚊子再次叮咬(防止病毒通過蚊子傳給他人);社區出現病例時,配合物業或疾控部門開展滅蚊行動。
登革熱雖可怕,但只要做好“防蚊”這一步,就能大幅降低風險。夏日防蟲,從清理家門口的一盆積水開始,別讓蚊子成爲健康的“隱形殺手”!
(檢驗科:柯安琪、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