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3種常見「捏飯糰NG行為」 專家曝:弄錯恐成細菌培養皿

飯糰是許多人自備便當的首選。示意圖/ingimage

簡單又便利的日式靈魂食物「飯糰」,是不少家庭早餐、便當的首選。然而,看似家常的飯糰若製作不當,反而可能成爲細菌溫牀,埋下食安隱憂。日本料理人「小爸爸(ぱぷちゃん)」在日本yahoo分享「三大飯糰NG行爲」,提醒民衆別讓美味變危機。

1. 忘了洗手或不戴手套直接捏飯糰

不少人爲求方便,可能在未洗手或未戴手套的情況下徒手捏製飯糰。專家指出,這看似小事,卻是細菌入侵飯糰的主要途徑,尤其夏季或需放置數小時的便當更須謹慎。專家建議,製作時應先徹底洗手,或直接戴上手套,降低細菌污染風險。

2. 吃剩飯糰留着「下次吃」

不少人基於「別浪費」心態,將咬過一口的飯糰留至晚餐或隔餐食用。但其實,一旦飯糰接觸口腔唾液,細菌就有機可乘,若置於常溫數小時,恐成細菌繁殖溫牀。料理人強調,爲了健康,飯糰應該現吃現做,避免食用剩飯糰。

3. 熱騰騰就用保鮮膜包起來

炊好熱飯馬上製成飯糰並用保鮮膜緊密包覆,看似能保鮮,其實是大錯特錯。專家提醒,這樣會讓飯糰中的水氣無法排出,形成高溫高溼的環境,加速細菌滋生。建議飯糰製作後應待其散熱至微溫,再行包裝。

料理專家強調,飯糰雖簡單,衛生細節不容忽視。無論是在家自制或外出攜帶,製作前務必清潔雙手或使用手套,食用時儘量當餐吃完,並注意包裝時避免水氣悶住,確保美味與安全兼顧。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