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 關注食品衛生 降低腸胃炎發生
儘管腹瀉門急診人次下降,但民衆依舊不可對食安掉以輕心。(圖片來源/photoAC)
炎炎夏日,正是細菌容易滋生的季節,也容易發生腸胃炎或食安事件;儘管近幾周腹瀉門急診人次下降,疫情呈現趨緩,但民衆依舊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孩童暑假期間外食頻率升高,更應注意吃進肚子裡的食物。
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腹瀉門診就診率已自第5周高峰的5.8%,降至第19周的2.08%;急診就診率也由18.41%下降至4.48%。儘管數據下降,但高溫環境促進細菌繁殖,因此食品儲存、個人衛生與餐廚清潔管理更要嚴謹,以防腸胃炎趁虛而入。
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播往往與個人衛生習慣有關,特別是處理食物時,未先洗手而將病原殘留於食材或器具表面。此外,貝類若遭污染,卻未充分加熱即食用,也容易引發感染;飲用水遭病原污染同樣具高度傳染性。其實,預防腸胃炎不難,關鍵在於日常習慣的落實,包含飯前、便後與料理前應徹底洗手,避免生食高風險食品、飲水應煮沸後飲用等等。
1.增加植物性天然食物攝取:蔬果、全榖與豆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腸道蠕動,促進排便並滋養腸道益菌。
2.補足日常水分:水分充足可避免糞便乾硬、排便困難,同時促進腸道正常運作。
3.維持規律運動:每日適度運動能刺激腸道活性,穩定排便。
4.適當紓解壓力:壓力會擾亂自律神經與消化系統,導致腹瀉、便秘及胃部問題,因此減壓有助穩定腸胃機能。
民衆應強化警覺、落實日常防護,從生活細節做起,纔能有效防堵腸胃道疾病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