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膝蓋爆掉?醫警告:「剷土超人」最易忽略的致命傷害

骨科醫師陳建宏提醒鏟子超人長時間工作,避免不良姿勢導致慢性損傷。(讀者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溢流催生全臺鏟子超人投入救災,這羣剷土志工一下子需要長時間出力,一旦姿勢不良造成肌肉骨骼傷害,原以爲急性期過後會慢慢恢復,最後卻發現需要長期或慢性治療,骨科醫師陳建宏表示,「慢性勞損」是最易被忽略的隱形傷害。

長時間彎腰剷土、擦地或整理貨架,將造成下背部與肩膀肌肉反覆受拉扯。臨牀上常見下背痛、間關節旋轉肌部分撕裂傷、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合併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患者,甚至造成椎間盤突出,時間一久過慢性病痛,多數肇因爲「長期姿勢不當」或「重複使力」導致。

陳建宏表示,骨科的「預防醫學」強調在身體受傷前就得到保護,只要在日常中多一點正確的習慣,就能大幅降低受傷的風險。

最普遍可避免受傷的姿勢,就是搬東西時不靠腰,而是靠髖關節及大腿,下蹲時背打直,用大腿的力量起身。作長時間的動作要有工時的「節奏」觀念,每半小時起身伸展一下,避免短期內重複過度使用肌肉。

陳建宏認爲,民衆平時即可加強核心肌羣,穩定的腹肌、背肌與最重要的臀肌,能幫身體「分擔壓力」,可改善體態,更可減輕不適,降低傷害。別忽略身體的小痠痛,早期評估與治療,能防止病變惡化。

許多人以爲運動員才需要訓練,陳建宏表示,其實每天搬貨、打掃、照顧家人或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民衆,都在「用身體工作」。若能定期做簡單的肌力與柔軟度檢查,必要時由骨科或復健專業協助調整姿勢,就能避免許多慢性關節問題。

「鏟子超人提醒,爲社會出力也要保護自己。」陳建宏醫師強調,預防骨科疾病,就是讓肌肉與關節在正確的力學中運作,就能在勞動與生活之間,都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