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大通:“全鏈閉環”賦能產業聯盟高質量發展
來源:大通縣委宣傳部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高質量發展產業基地,構建“北川綠電鋁”“大通護工”等多個產業發展聯盟,以組織鏈固基,以人才鏈蓄力,以輸出鏈強能,以服務鏈增效,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組織鏈固基,夯實組織體系。成立由行業主管部門黨委(黨組)牽頭、縣委縣政府相關單位、園區產業鏈黨組織爲成員單位的黨建聯盟,強化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的“牛鼻子”作用。構建“組織共建、活動聯辦、資源共享、發展共贏”模式,通過舉辦交流座談會、行業論壇大會等活動,強化產業鏈企業間溝通協作、信息交流。通過選派組織部門負責人擔任聯盟副主席、行業部門分管負責人擔任黨建指導員,指導企業規範開展黨建工作,不斷增強產業鏈黨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續提升“兩個覆蓋”率。
人才鏈蓄力,賦能產業發展。將組織育才融入人才培育全過程,強化“源頭儲備、過程紀實、跟蹤培育”,做到招聘發佈、人才培養、就業培育等步驟同步開展、一體推進。比如,大通北川工業園區綠電鋁產業鏈黨建聯盟通過建設“人才小高地”,重點引進國內鋁產業“產學研”項目3名專精人才,柔性引進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9名人才,開展技術攻關、人才培訓、專利申報等服務,近三年來,累計投入資金近15億元,申報成功專利374項,承接全省“羣英薈·大通行”專家人才考察服務等活動10餘場。又如,青海海鼎工貿集團公司黨支部打造“紅藍工程”共享學習室,通過每週組織黨員學習綠色製造、“雙碳”政策等知識,提升服務產業發展理論水平。同時聯合黨校、高校開展產業技術培訓,培養“精技術、懂黨建”的複合型黨員工人隊伍。
輸出鏈強能,提升品牌效能。緊盯全省打造產業“四地”要求,找準企業發展着力點和突破口,打造“大通護工”“老爺山”蔬菜等一批綜合產能強、產業鏈完整、示範面廣的特色產業集羣,推動“地方特色”向“大產業”轉變。大通景陽高原冷涼蔬菜基地整合蘇家堡、土關等村種植資源,以“1+3+N”模式構建集蔬菜打包、儲藏、保鮮及運輸於一體的高原冷涼蔬菜全產業鏈,通過直播帶貨、選樹產業經紀人等形式,拓寬銷售路徑,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青海海沃食品有限公司依託東西部協作機制,將“大通犛牛”品牌成功打入東部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南京等地佈局了10餘個城市生活館、體驗店、展銷平臺,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
服務鏈增效,優化營商環境。將簡化政務審批流程、強化執法監督作爲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推動企業發展和勞動者權益保障“雙向發力”。大通縣發展和改革局建立三級標準化政務服務體系,選派懂政策、懂業務的幹部作爲助企聯絡員,落實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四種方式”,破解企業“准入不準營”難題。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立足企業發展需求,組織珍露源、德吉一家親生鮮超市等10家企業召開對接互助會,同時針對飲水食品安全等方面開展監督執法,加強企業溝通,實現互助共贏。大通護工產業基地突出黨建帶羣建,打造權益保障“一站式”服務中心,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基層組織力量,對護工行業從業人員在看病就醫、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保障,全力維護護工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