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限令恐反噬陸?「反效果」原因如下
北京最新一輪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原本意在鞏固主導地位、增加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的籌碼,卻可能反成反噬。(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大陸最新一輪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原本意在鞏固主導地位、增加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的籌碼,卻可能反成反噬。專家指出,北京此舉或將加速全球尋求替代供應鏈的腳步,削弱自身長期以來在關鍵礦物領域的壟斷優勢。
《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根據中國商務部上週公佈、預計12月生效的新規,外國企業凡出口含有中方來源稀土成分的磁體與半導體材料,都必須事先申報並獲得官方批准。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批評這是對「整個自由世界工業基礎發射火箭筒」,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則形容該措施是「經濟脅迫」,意在讓北京「掌控全球科技供應鏈」。
雖然短期內北京仍可透過供應壓力對華府施壓,但專家認爲,這一策略正在削弱自身的長期優勢。美國中央奧克拉荷馬大學教授基金斯(Ryan Kiggins)指出:「北京當前的限制行動,或將促使華府及其盟友加倍推動在地生產、儲備與回收利用策略。短期內,北京能帶來痛苦;但長期而言,它可能正在資助一個不受其控制的平行稀土生態系統。」
《新聞週刊》援引牛津關鍵礦產顧問公司(SFA Oxford)專家安德伍德(Jamie Underwood)的分析指出,持續的出口管制將推高稀土價格、吸引過度投資,最終導致中方市佔率下降,同時促進技術創新,「每當中國收緊閥門,就會加速促成削弱自身主導地位所需的政治意志與資本投入」。
目前,美國與其盟友正積極部署去中國化的稀土供應鏈。蘋果公司7月宣佈與美國稀土企業MP Materials合作,投資5億美元在加州與德州建立回收與製造設施;澳洲礦商萊納斯(Lynas)也成爲中國以外首家成功生產「重稀土」的企業。
專家認爲,雖然中國在稀土開採與加工能力上仍具壓倒性優勢,但過於強硬的政策恐讓習近平政府「搬石砸腳」。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學者中野珍(Jane Nakano)警告說:「中國並未停下腳步,它將持續發展礦產供應鏈以維持影響力。但同時,全球也在行動,建立一個不再受中國掌控的新秩序。」
面對這場全球稀土再平衡,北京短期或能掌控節奏,卻也可能親手引爆一場長遠的「去中國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