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算一個脫貧戶的家庭收支賬(不掉隊 趕上來)

本報記者  焦思雨

圖爲楊生梅在海燕村千畝現代設施農業園區採摘辣椒。 楊洪海攝(人民視覺)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在4年多的接續幫扶下,脫貧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4年快於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脫貧地區與其他地區發展差距、脫貧人口與全國農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通過脫貧地區和脫貧羣衆的一個個“賬本”,仔細算算“收支明細”,呈現老鄉在鄉村全面振興道路上“不掉隊、趕上來”的生動故事。

——編 者

“姐,啥事兒這麼高興!”

“剛發了3個月工資,加起來有一萬三千多呢!”

初見楊生梅,她正捧着手機細細查看,嘴角揚起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楊生梅小時候生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馬灣村。這裡地處西海固地區,山大溝深、水資源匱乏,曾被聯合國定義爲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以前我們靠天吃飯,日子很艱難。”楊生梅回憶道。

2018年,在生態移民政策的支持下,她隨鄉親們一起,搬遷至石嘴山市惠農區燕子墩鄉海燕村,2020年實現脫貧。

近年來,楊生梅外出務過工,也在當地開過車、攬過活。2023年,村裡建起千畝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她開始到園區上班,憑着手巧心細,很快就成了熟練工。

“以前打工到處跑,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按月發工資,生活穩當多了。去年5月工資又漲了,現在每月能拿4500塊錢。”楊生梅說,自己還當上了就業帶頭人,張羅村民一起加入。現在,丈夫馬守成也不再打零工,開始在園區工作了。

說起這農業園區,海燕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鵬門兒清:“爲了盤活土地資源,2023年我們引進企業,發展設施農業。現在,我們有49座現代日光溫室,裡面的辣椒長得美得很。一年產兩茬,每棚一茬可以產上萬斤。”他介紹,未來幾年,村裡還計劃建200多個溫室大棚。

“這麼多蔬菜,銷路不愁嗎?”記者好奇。

“供不應求呢!”陳鵬底氣十足,“園區和盒馬鮮生、永輝超市這些大型商超合作,產品能賣到廣東、四川。咱這鹽鹼地種的菜,自帶‘富硒’標籤,消費者搶着買。”

“是啊,在海燕村,只要人勤快、肯努力,不愁日子過不好。”楊生梅接過話茬。

“現在家裡沒啥大開銷。幫扶單位時不時到家裡問‘還有什麼困難不’。”楊生梅細數,“穩定就業給獎勵2000元;種糧有補貼450元;養羊有產業補貼1萬元;兩個老人養老金一年5000多元;兩個孩子上學,教育補貼一年8000元;還有生態補償金、土地流轉費……我們一家6口人,七七八八算下來,去年全家總收入大概12萬元。”

“可以看到村裡脫貧戶的日子越來越好。給你說幾個數——14848、17111、19327。”陳鵬解釋,“這是我們村脫貧戶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的人均收入,年年都在往上漲。”

海燕村地處3縣區交界,周邊工廠多,就業機會多。“村裡還通了直達廠區的班車,村民上班也方便。”陳鵬說。

2018年,楊生梅剛搬來時,這裡還是一片“風吹石頭跑”的鹽鹼荒灘,連棵草都難見着。“現在好多了!收入漲了,生活環境也變美了,買菜、看病都方便。”楊生梅感慨。

“變化可大啦,閱覽室、小公園、幼兒園、小學……啥都有!”馬守成在一旁補充道。

如今的海燕村,房前屋後花草搖曳、綠樹成蔭,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路燈照亮鄉間小道。

陳鵬說,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後,村裡就一門心思改善環境、完善設施。“這幾年,大量投入用在人居環境整治,村莊裸露土地基本有了綠化作物。村裡大面積種枸杞芽菜,栽耐鹽鹼苗木,哪棵樹苗沒活,馬上補栽新的。”

除了千畝設施農業園區,村裡還有兩個生產襪子和編織袋的扶貧車間。“5年前,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爲零,如今賬上有200多萬元。這些年,村上引企業辦車間,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陳鵬說。

談及發展村集體經濟,陳鵬介紹,接下來,海燕村將繼續擴大特色種養產業規模,鼓勵羣衆參與園區菌菇種植、肉羊養殖,開發綠色生菜、西芹等產業,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楊生梅指着家裡的房子:“原來就一間房,後來新蓋了兩間,傢俱也換了一些。”

“將來要是有能力,想承包個現代農業大棚自己幹,日子肯定更紅火。”她眼裡閃着光。

“生梅姐有個外號叫‘海燕’,像海燕一樣,飛得高、飛得遠。”有人打趣道。

楊生梅臉頰一紅:“快別說我了,只要肯努力,咱海燕村的人都是‘海燕’!”

本期統籌:張 曾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