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王國/腎臟移植手術少 最多北榮僅51例

洗腎悲苦何時了 洗腎悲苦,如能順利換腎,將可重返生活正軌,但專家提醒,慎選醫院登錄、等待,才能提高器捐的成功率。新聞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公佈一一三年各大醫院器官移植手術數量排行,在心臟移植上,三軍總醫院以廿三例奪冠,其次爲臺大十九例。肺臟移植,則以林口長庚十五例居首位,臺大十二例居次。肝臟移植競爭激烈,前三名分別爲高雄長庚九十九例、林口長庚八十六例、中國附醫八十例。

至於腎臟移植,臺北榮總五十一例最多,其次爲林口長庚四十九例,臺大及亞東均四十一例,高雄長庚三十三例。胰臟移植個案數較少,一一三年僅有七例,全部由北榮團隊執刀。小腸移植則人數更少,全年五例,中國附醫三例,亞東醫院兩例。

國內約有三十家醫院有能力執行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移植手術,病家該如何挑選醫療團隊?前健保署長李伯璋提出兩大參考標準,一爲平均每年執行數量、一爲醫院勸募能力,前者關乎手術熟練度,後者則是決定等待器官的時間。

爲何醫院器官勸募能力會決定患者能否順利等到器官?李伯璋解釋,現行規定,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只能在一家醫院登記,如果該醫院器官勸募成果有待加強,每年僅有零星捐贈個案,勢必影響移植手術排序。

至於手術個案,北部某醫學中心外科教授表示,移植手術給付偏低,且器官移植團隊人力編組龐大,對許多醫院來說,這是賠錢生意,但爲了顏面,仍須儘量每年執行幾例移植案例,在執刀及術後照顧等經驗累積,可能與幾家重點醫院之間有着不小的落差。臺灣不需要這麼多家器官移植醫院,而是讓幾家重點醫院專注於其專長項目。

李伯璋認爲,衛福部應定期公佈各大醫院器官勸募成效,以及執行各種器官移植的數量及五年、十年存活率等重要資訊,做爲病家尋找醫療團隊的重要參考。

李伯璋呼籲,衛福部每季應在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健保署網站公開重要資訊,包括各大醫院移植人數、捐贈人數,讓病人掌握最新訊息,以提高器官移植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