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索瑪花開處 法雨潤彝鄉
暑假期間,西南石油大學駐村工作隊與法學院“暑期實踐隊”在四川省涼山州金陽縣的羣山間播下三顆希望的種子:普法教育讓300戶家庭學會用法律武器維權、暑期興趣班爲167名兒童打開藝術之窗、普通話培訓幫助23名彝族村民突破語言壁壘。
“感謝西南石油大學幫扶,讓我們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近日,金陽縣務科村瓦池組金日坡在法律宣講會上分享自己的維權故事。
活動現場,金陽縣法院法官阿子衣力以“接地氣”的方言,通過“家庭暴力維權”“農民工欠薪追討”“婚姻財產糾紛”等典型案例,講解了法律維權途徑。村民們圍坐聆聽,不時提問互動。“以前遇到糾紛只會忍氣吞聲,現在曉得怎麼用法律保護自己了!”村民曲比阿木在聽完欠薪追討案例後感慨。
“西南石油大學連續5年的幫扶讓務科村通了入戶路、建了蓄水池,這次普法更送來‘精神甘泉'。”金陽縣天地壩鎮聯村書記李祥國說。
據悉,活動期間,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暑期實踐隊發放普法宣傳單200餘份,現場解答法律諮詢30餘人次。西南石油大學駐村第一書記徐鵬飛表示,活動不僅增強了村民們的法治觀念,還激發了他們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通過此次普法教育,村民們更加明白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在遇到問題時尋求法律援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大涼山金陽縣的夏日山谷裡,迴盪着孩子們追逐熱氣球的笑聲。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暑期實踐隊攜《“彝漢童行,‘暑’你精彩”成長計劃》進駐涼山金陽,用30余天爲彝鄉兒童編織出充滿科學趣味與文化交融的暑期圖景。
“破冰”遊戲中的木頭人造型消融了初見的羞澀;普通話課上彝族女孩將“彩虹”比作“阿媽衣襟的綵線”;9歲的小鋒不斷追問迷你熱氣球升空原理……帶隊教師介紹,本次活動創新採用“3E教學模式”,通過120多課時的特色課程促成三大蛻變:彝族兒童普通話表達流暢度提升50%、90%學員完成個人首幅民族主題繪畫創作、科學好奇心測評分數翻倍。
西南石油大學還積極推動推普行動。實踐隊員們耐心地從基礎拼音教起,通過日常對話模擬、情景劇表演等生動有趣的方式,逐步消除村民們的語言障礙。村民們不僅學會了普通話的基本交流,更在思想上發生了轉變。他們開始意識到,掌握普通話是打開外界大門的鑰匙,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瞭解國家政策、市場信息,爲家鄉的農產品尋找更廣闊的銷售渠道。“以前我們因爲語言不通,錯過了很多發展機會。現在學會了普通話,我們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氣去闖外面的世界。”德惠社區書記邱裡合說。
這些變化與該校10年的持續投入密不可分——西南石油大學自2016年以來累計派出20餘支實踐隊、35名支教研究生,構建起了“高校+村小+家庭”的三維幫扶網絡。當實踐隊離開時,德惠社區的孩子們追着車跑了半里路,務科村的爾古莫阿嬤送來剛剛採摘的青花椒:“卡莎莎(謝謝),你們給的‘文化種子',我們會讓它長成索瑪花林。”據悉,該校計劃將此模式推廣至全縣5個幫扶村,讓高校智慧持續滋養彝鄉振興。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陳朝和)
作者:陳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