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民生連民心 五位民政工作者講述溫暖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 李京澤)近年來,中國民政部門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老一小”關愛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凸顯。
每一項民政政策的落地,每一次民生服務的延伸,都離不開廣大民政工作者的奉獻和積極作爲。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日舉行的“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五位來自全國民政系統的先進集體、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分享了他們系民生、連民心的溫暖故事。
用心守護“一老一小”
2013年,19歲的邱麗芸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社會福利院工作,從護理“小白”成爲護理技師,再到帶領團隊創建工作室,爲更多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她感慨稱,“養老護理不僅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心靈與生命的守護。”
當前,養老服務對象已從特困老年人爲主拓展到全體老年人,服務內容也從物質保障爲主向物質保障、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邱麗芸以她所在的機構舉例稱,現在的福利院不僅環境溫馨,而且更加智能化。情感機器人、紙尿褲監測器等智慧化產品爲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人文關懷。
北京市兒童福利院醫務科科長黃會青爲了照顧好院裡患有罕見病的孩子們,一直努力學習、鑽研業務,她帶領團隊認識並診斷罕見病,攻克了“苯丙酮尿症兒童的特食餵養”難關,令多名患病兒童因干預早、效果好而健康成長。
工作30餘年,黃會青見證了中國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她說,兒童福利工作的服務對象從傳統的孤兒保障逐漸拓展到事實無人撫養等各類困境兒童,保障標準也在逐漸提高,保障方式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逐漸拓展到醫療康復、特殊教育、社會融入、心理關愛等方面。
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某家孩子的學費沒有湊夠,某位獨居老人突發腦溢血……見面會上,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霞以具體案例,講述起從事社會救助工作的心得。她和同事們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組建起71支快速響應隊,讓各類救助資源有效融合,更好解決了困難羣衆的急難愁盼。
從事社會救助工作17年的山東省菏澤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波稱,近些年來,受助人員的需求更加專業化、多元化,過去更多的是爲受助人員提供衣物、食品、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現在工作重點由物質救助轉向了更加多元化的救助服務,比如心理疏導、醫療救治、教育引導、科技尋親等。
談到長期堅守工作崗位的動力,吳波歸納爲兩個字——“認同”。他認爲,救助工作是託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基礎性工作,他非常認同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更認同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只要我們肯爲羣衆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我們救助人也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他說。
守好婚姻第一道關卡
當前,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已正式實施,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見面會正值“520”婚姻登記高峰期,上海市閔行區婚姻(收養)登記中心主任聶晶向中外記者介紹了婚姻登記“全國通辦”背後民政工作者的努力。
她透露,她和同事從去年就開始進行數據清洗和檔案調用,爲婚姻登記“全國通辦”提供有力數據支撐。同時,她們規範服務,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盡力在頒證儀式中融入民族特色,讓當事人獲得更好的體驗。
聶晶說:“我們工作是一份傳遞幸福的事業,爲了守好婚姻的第一道關卡,我們對每一份材料都嚴格審覈,確認自願原則,確保婚姻登記合法合規。同時,我們也會給新人提供個性化頒證、非遺體驗等多種多樣的活動,讓他們在結婚當天留下美好回憶。”
見面會上,她向中外記者展示了一張照片,在照片的一端,一對剛剛領完證的夫妻正端詳着結婚證,另一端一對散步路過的老夫妻正沐浴着和煦的陽光。“這就像我們的工作,不僅見證無數愛情故事的開啓,也向長久的婚姻致敬。”聶晶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