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真抓實幹——5位民營企業家代表講述奮鬥故事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題:堅定信心、真抓實幹——5位民營企業家代表講述奮鬥故事
韓佳諾、黃昊宇
向人形機器人前沿衝鋒,在商業航天領域“追星築夢”,深耕醫藥產業矢志創新……他們,奮戰在產業和市場一線,爲推動經濟穩健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在國新辦7月15日舉行的“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5名民營企業家代表圍繞“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定做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主題進行交流,談發展、謀創新、話未來。
“未來3到5年,人形機器人發展會越來越快”,談及行業前景,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直言“大有可爲”。
人形機器人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領域之一,這家成立於2016年的年輕企業憑藉自主創新,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領域闖出了一番天地。公司實現四足機器人規模化量產,銷量佔全球出貨量的60%至70%。
談及企業的快速發展,王興興認爲,既得益於好的政策讓企業有更多的信心投入研發生產,也得益於國內深厚的製造基礎、全球開放合作的生態體系。
他堅信,伴隨通用AI的發展,通用機器人將成爲主流路線。馳騁新賽道,既要研發出更多新產品,也要和業界一起合力推動創新應用的落地。“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把機器人推廣到各種應用場景中。”
勇於突破自我、積極擁抱變革,是民營企業家身上鮮明的特質。
起源於山東的一家小型油棉加工廠,經過幾十年發展,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成長爲一個擁有10萬名員工的綜合性跨國企業。
傳統制造業要通過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怎樣轉型,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坦言這些年企業“也在摸着石頭過河,吃過苦頭,嘗過甜頭”。
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再生鋁;通過數智化轉型,建設紡織綠色智能工廠,把AI技術引入電解鋁生產工藝;與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力研發創新。
在張波看來,只要堅定信心、勇於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幹,就會越來越好。如今,這家致力於把傳統制造業做精做強的企業,正在積極向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輕量化等新興領域延伸。
對於“變革”“創新”,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臻同樣有着深切感受。
“中國有全世界最好的羊絨,爲什麼不能有一個最好的羊絨品牌和世界一線大牌媲美?”懷揣着這份理想,王臻接手集團的羊絨業務和其他業務後,開始推動鄂爾多斯系列品牌的重塑、煥新以及時尚化升級,推動公司重大的戰略變革、組織變革以及技術攻關。
在製造端,公司成功規模化運用了微生物染色去染色羊絨以及紡織品;在市場端,做好消費者洞察,提升品牌文化價值;在渠道端,線上線下深度交織、互相賦能……
企業如何應對挑戰?王臻給出自己的答案——從順應變化,變爲主動求變。
履行社會責任,是民營企業家身上不變的情懷。
“我來自農村,從小目睹了農村醫療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雲說,九州通主要定位於爲農村提供醫療服務。
基層醫療,很多在偏遠地區,路途遙遠,配送難度大,且利潤薄、成本較高。九州通自成立之初,就開始推動醫藥資源下沉。目前,在全國有400多個現代化物流中心,在偏遠地區建立起辦事處,基層配送人員有五六千人。
“我們願意堅持做這個事情。隨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基層醫療會越來越好。”劉長雲說,滿足基層老百姓的醫療服務需求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未來我們會長期堅持下去,把這個事情做好。”
從老師、研究人員到創業者,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劉百奇見證並親歷了我國商業航天事業的發展。
發佈會現場,他回憶起星河動力公司自主研製的第一款產品首飛成功的經歷。“當時,我坐在測控大廳,看到火箭騰空而起,當發射中心宣佈‘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那一刻,激動萬分。”在他看來,不論做學術還是做企業,堅定的立場、創新精神、高度的責任感都是應具備的重要因素。
“把企業自身發展和國家戰略緊密結合起來,企業才能取得好發展”“敢於打破傳統、敢於突破、敢於創新,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應該積極爲社會做貢獻”……他說,將和團隊持續堅持火箭技術創新,提升航天發射能力,希望爲中國航天市場提供更有價值的航天發射服務,以實際行動踐行企業家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