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歐洲緣何陷入“中等技術陷阱”?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月12日發表伊格納西奧·法裡薩的文章《歐洲在科學領域大放異彩,卻在激烈的科技競賽中敗下陣來》,內容編譯如下:

在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GPT)邁出第一步兩年後,歐盟出臺了“人工智能戰略”。然而,歐洲強大的大學生態系統卻與科技公司的匱乏形成了鮮明對比。

兩年多前,ChatGPT的出現證明了人工智能(AI)並非癡人說夢。隨後,微軟推出了智能副駕駛(Copilot),谷歌推出了“雙子座”人工智能模型(Gemini),還有許多其他公司也加入了這場競賽。如今,歐盟也躍躍欲試,推出首個價值2000億歐元的行業戰略,雄心勃勃地要成爲“人工智能大陸”。

其實有理由懷疑現在是否爲時已晚。儘管以法國的米斯特拉爾人工智能公司(Mistral AI)爲首的一些歐洲人工智能企業的模型取得了進展(雖然不顯眼,但前景光明),但歐洲在這個領域可謂姍姍來遲,暴露了歐洲的一個大問題:儘管擁有世界上絕佳的科學生態系統之一,但與美國和中國的技術差距仍在繼續擴大。這種差距在所謂的關鍵技術上尤爲明顯,而這些技術勢必佔據當前的發展前沿:人工智能、超級計算和微芯片。

在歐洲,包括英國、瑞士和挪威等國,去年有三十多所大學在著名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躋身世界前100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儘管如此,在世界前100強科技公司中,只有11家位於歐洲境內,其中兩家位於瑞士。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沒有一家在歐洲,排名前五十的公司中只有4家在歐洲。美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歐洲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德國SAP公司的世界排名是第13位。

更多數據顯示,27個歐盟國家的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年輕科技公司)僅有100多家,很快就會被印度趕超。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歐盟所需的80%的數字產品、服務和基礎設施都依賴於第三方。

科學與技術脫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研發投資減少:歐盟目前的研發支出僅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與3%的長期目標相去甚遠。美國五年多前就超過了這一門檻,目前已超過3.5%,而歐盟27國中只有瑞典達到了這一數字。與以色列共同領先的韓國目前已接近5%。日本也遠遠領先於歐盟27國。

大環境也並不有利。市場日益分散,發展融資更加困難,這些都對市場不利。此外,監管的加強對終端用戶來說是件好事,因其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但這也導致與美國和中國的同行相比,歐盟的技術公司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此外,這也造成了應用技術領域的人才流失:近幾十年來,有許多人受薪資和職業前景的吸引,收拾行囊跨過大西洋。美國的科技公司及其大學中最成功的研究部門不僅從亞洲(尤其是印度),也從歐洲吸收最優秀的人才。

近幾個月來,警鐘已經敲響。在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在報告中呼籲,通過聯合發債籌集8000億歐元,以彌補失去的時間並重新激發歐盟27國的競爭力。這位意大利經濟學家說:“我們仍有許多優勢,但明顯落後了。”

歐洲不僅投資較少,而且投資的前沿領域也較少。正如德拉吉所回顧的那樣,20年來,歐洲研發領域的私人投資者一直由汽車公司主導,“就像本世紀初的美國一樣,當時汽車和製藥行業仍占主導地位”。如今,蘋果、英偉達、微軟、亞馬遜和谷歌取代了它們的位置。所有這些公司都是技術型公司,而且都是美國公司。

歐洲大陸已經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技術陷阱”。歐洲公司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傾向遠遠低於美國同行。

分析師指出,儘管數字技術是創新的重要源泉,但歐洲最強勁的生產力增長仍然來自於中等技術領域。這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如果不刺激最前沿的行業,那就不再是好事了。要想成功地將技術創新推向市場,就必須降低監管壁壘,改善資本獲取渠道。好消息是,新技術,如光子學和人工智能在歐洲遠未得到充分發展,因此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機會。布魯塞爾似乎正在接受這一觀點。(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