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科站困境 專家:車站建設應採生活導向
臺鐵汐科站全長600公尺,階梯多、通道窄、尖峰時段人多亂象及險象環生。記者林俊良/攝影
臺鐵汐科站進出不便且安全有隱憂,鐵道局斥資7千萬改善。學者表示,這是典型工程導向建站的後遺症,亡羊補牢之計應趕快完成,更重要是放眼未來軌道建設,車站應採生活導向思維開發,雖然過程花的時間較長,但會更安全、更人本,也放大軌道經濟效益。
臺經院前瞻運輸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顧問、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學孔說,20年前推動都會區臺鐵捷運化,增設許多簡易站,定位爲通勤站,理當以生活導向來設計,讓車站成爲生活中心,當年爲趕快完工,採行工程導向,衍生汐科站今日困境。
張學孔曾參與臺鐵簡易站設計審議作業,他說,車站以生活爲導向,以乘客爲優先,建議多花時間與地方政府和周邊土地使用者溝通,擴大站體和服務範圍,鐵路改建工程局(鐵道局前身)和臺鐵認爲,若透過都市計劃、都市設計完善車站功能,會超出工期未採納。
張表示,以工程爲導向興建的車站難發揮軌道經濟功能,汐科站是典型例子。車站設計若不以乘客爲導向,不以生活區爲導向,沒結合地方開發,結果就是變成不安全、功能不完善的車站,完全不及格。
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表示,開發車站時若施工方(鐵道局)和營運方(臺鐵)聯繫不夠密切,設計和使用會出現落差。汐科站月臺現況已難拓寬改善,增設中出口改善完成前,可透過廣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有助防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