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汐科站通勤令人生畏 專家:要配合都市規畫站體得慢慢改
臺鐵汐科站全長600公尺,通道窄、尖峰時段人多亂象及險象環生。記者林俊良/攝影
臺鐵汐科站進出不便且安全有隱憂,鐵道局斥資改善。學者表示,這是典型工程導向建站的後遺症,亡羊補牢改善應趕快完成,更重要是放眼未來軌道建設,車站應採生活導向思維思考開發,雖然過程花的時間較長,但會更安全、更人本,較能發展軌道經濟。
臺經院前瞻運輸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顧問、臺大土木工程學系交通工程組教授張學孔說,廿年前推動都會區臺鐵捷運化,增設許多簡易站。既然定位爲通勤車站,理當以生活導向來設計,讓車站成爲生活中心,當年爲了趕快完工,採行工程導向,衍生汐科站今日困境。
張學孔曾參與臺鐵簡易站設計審議作業,他說,車站以生活爲導向,以乘客爲優先,建議多花時間跟地方政府和周邊土地使用者溝通,擴大站體和服務範圍,但是鐵路改建工程局(鐵道局前身)和臺鐵認爲,若再透過都市計劃、都市設計完善車站功能,會超出工期未採納。
張表示,以工程爲導向興建的車站,沒辦法發揮軌道經濟功能,汐科站是典型例子。新車站設計不以乘客爲導向,不以生活區爲導向,沒結合地方開發,結果就是變成不安全、功能不完善的車站,完全不及格。
政府編列七千多萬元在汐科站增設中間出口,改善站體候車和通行空間。張學孔說,這是亡羊補牢之計,改善工程要趕快完成,政府更要記取這教訓,未來不管是投資臺鐵立體化或捷運建設,車站都應該從工程導向轉變成生活導向,配合都市規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才能讓車站發揮功能。
「捷運車站周邊都變成豪宅,這算什麼捷運?」張學孔表示,大臺北過去卅年花三百廿億美元打造捷運系統和超過二百公里路網,隨着捷運規模擴大,年輕人卻要搬到更遠地方去,這是什麼政策?完全錯誤。
張學孔說,新車站如果採大衆運輸導向型開發(TOD),以捷運車站爲中心的二、三百公尺半徑範圍可一起開發,他主張容積率可以給八百、一千,配套要求獎勵的部分容積做爲青年住宅、社會住宅,結合國家住宅政策,就可以讓年輕人住得起在捷運周邊房子。
張學孔表示,興建軌道車站就是兩個英文字,一個是Affordable,負擔得起的(住宅),第二個是Workable,好走的(環境)。如果用這兩個標準去檢視新開發的車站,臺鐵車站也好,捷運車站也好,會發現有很多地方根本就不符合條件。
全臺未來廿年會興建三百公里捷運,至少有兩百個車站,臺鐵至少也有一百個車站有整合開發潛力。張主張利用這個投資機會,結合住宅政策,發展軌道經濟。過去工程導向導致錯失機會,要慢慢檢討,軌道建設投資巨大,這是百年大計,應結合都市發展功能。
臺鐵汐科站全長600公尺,階梯多、通道窄、尖峰時段人多亂象及險象環生。記者林俊良/攝影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