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說明「十五五」規畫 英媒分析4看點:打破慣例

四中全會將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圖爲今年3月,參觀者在中關村展示中心瞭解展示的大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新華社)

中共20屆四中全會20日在北京展開,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並就十五五規畫(2026至2030年)向全會說明,外媒解讀此爲外界觀察中國經濟走向的風向標,並剖析習近平如何透過此規畫部署「安全大格局」。

新華社社評指,四中全會將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處歷史方位,深入分析中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

BBC中文則訪問不同背景的學者,分析出習近平「全面主掌中國經濟後第一個五年發展藍圖」的四個看點。

第一,坊間曾揣測,這次提早於四中全會審議五年規畫屬「打破慣例」,估計與嚴峻經濟狀況有關。

其實,中國發改委早於2023年底已啓動「十五五」前期研究;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於10月舉行四中全會期間研究「十五五」,政治局文件指出「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策略機會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第二,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分析,「十五五」當中的指導方針是整個國家的「安全大格局」需要去統率「發展大格局」,帶有「政治掛帥」意味。

夏明強調,目前的經濟不給力爲習近平帶來政治危機,相信這次的規畫將有非常強的政治色彩,亦是對相關危機的迴應。他還指出,目前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是習的親信,「十五五」是習班子「全面主掌中國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估會以混合經濟爲主導,將私營經濟拼入國營,有更多國家控制。

第三,專家認爲,「五年規畫」帶有強烈的前蘇聯政經風格。中共在其建政後的第四年、即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但從2006年起,「計劃」一詞改爲「規畫」。熟悉中國事務的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爲,因爲計劃不能夠適應經常轉變的經濟狀況,才改名爲「規畫」,相對有彈性、可調節。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也稱,「五年規畫」不是坊間認爲的「產業政策」。他強調,「黨和國家在設計和執行這個東西時,都是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長遠戰略」。

最後一點,專家認爲,「十五五」很可能將資源集中在發展技術,原因是要和美國競爭。但在國家赤字嚴重、地方欠債嚴重的情況下,仍持續投資在技術層面,並不能推動經濟增長,因爲目前問題在於「需求不足」,而非「供給不足」,亦與高端科技技術的發展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