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謹防養老金“跑冒滴漏”

近日,多個省份都披露了養老保險基金審計情況。養老保險被騙取套取或違規發放,成爲多省份審計報告揭露的問題中具有共性的一條。

比如,某省披露,2022年至2024年,2市48縣違規向505名死亡人員發放養老保險待遇241.48萬元。

類似的情況在某市同樣出現。據該市披露的財政審計報告,由於區級社保經辦機構審覈不嚴,向服刑人員、死亡人員賬戶發放養老金等待遇1954.33萬元。

死亡、服刑領取等冒領情形在多省市出現,縱然有個人利益驅使,也反映出制度在待遇領取、防範騙保等方面諸多疏漏。

"跑冒滴漏"之所以發生,從披露的具體案例不難看出,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信息無法及時對稱,數據無法實時共享。

死亡冒領是最爲普遍的一種。無法第一時間掌握退休職工的死亡信息,對部分定居海外的離退休人員無法及時更新認證信息,都可能造成人不在了而養老金繼續發的尷尬。

除了跨部門聯動不強、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準度不高,經辦機構審覈不嚴、基金追回渠道不暢等都是違規冒領的可乘之機。

養老金髮放涉及多部門、多環節,從社保經辦到民政殯葬,從公安戶籍到銀行發放,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可能造成資金流失。

大數據時代,不應該一直留下數據的陰影。關聯養老金髮放,要強化技術支撐,不僅要打破地域上的信息壁壘,還要解開社保、衛健、公安、司法等不同部門的信息枷鎖。

對於經辦機構審覈不嚴等問題,無論社保經辦人員法律、責任意識淡薄,還是內外勾結故意套取養老金,都要有錯必糾,追責到底。

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的基本盤。截至2024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7億人。養老保險發放是否合法合規、公平有序,不僅事關社會公平,更事關無數家庭的切身利益。

養老金是羣衆的保命錢,不是誰想隨便佔便宜的"唐僧肉"。

有人違規領到養老金,有人的應有待遇未得保障,任何這個領域出現的問題,無論是貪腐還是非法牟利,都是對民生底線的巨大沖擊。

任何一筆"跑冒滴漏",都會透支公衆對養老保障的信任,都在稀釋民生政策的溫度。審計定期查驗指出問題,僅僅是"第一步",推動整改、抓好落實和追責,斬斷伸向養老金的黑手,這樣的第一步纔有意義。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