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年輕化 醫推「4種運動」維持肌耐力

▲醫師提醒,膝蓋出現不適一定要儘早就醫。(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根據臺灣統計,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60歲以上國人約有半數受影響,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指出,民衆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儘早就醫。

臺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宜軒指出,現今五十出頭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的患者數量提升,多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

李宜軒說,疾病初期症狀多以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爲主,中期會出現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進入中後期,疼痛甚至在休息時也持續存在。晚期患者由於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即可能面臨膝關節提早退化,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診斷上,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X光查看軟骨縫隙、有無骨刺等,結合身體檢查觀察關節的穩定度、疼痛情況以及是否積水,藉此評估退化程度。原則上,中度以前多能借由藥物、復健、肌力訓練、生活調整與體重控制改善,中晚期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但針對不適合手術或不願手術的患者,則可採用「高頻熱凝療法」止痛。

李宜軒說明,此項技術過往多用於椎間盤突出、滑脫等脊椎神經壓迫造成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止痛治療,近來也運用至膝關節退化,一般而言,治療成效會在術後當下至1周內顯現,普遍可維持半年至1到2年,因人而異,但若有急性感染、心律調節器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即不適用此治療,需由醫師進行評估。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李宜軒呼籲,民衆平時可透過游泳、騎腳踏車、股四頭肌運動或瑜珈等低衝擊運動維持腿部肌耐力和關節功能,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儘早就醫,切勿拖延至晚期或自行尋求未經驗證的民俗療法,以免錯過治療良機,甚至二度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