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膝蓋壞更快 醫教4動作改善關節炎:延緩退化

醫師表示,關節炎患者適度活動,可增加關節滑液,反而有助緩解不適與延緩退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提到關節炎,很多人直接聯想到少動多休息。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關節不是因動太多才壞掉,是因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用力,才慢慢退化,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游泳池裡走路、或是坐着的深蹲練習,這些輕量活動,有助讓細胞釋放修復訊號,增加關節滑液,反而有助緩解不適與延緩退化。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專PO文表示,研究發現,關節裡的細胞有像感應器一樣的裝置,它們的功能很簡單,當我們走路、蹲下、伸展,這些自然的動作就像按下開關,讓關節細胞開始活起來,但若是一怕痛就躺着不動,這些開關就會漸漸關機,細胞開始老化、發炎,關節滑液變少,軟骨變硬又脆,關節就會越來越卡。

張家銘表示,運動不是在折磨關節,是在喚醒它,有人以爲,關節炎就該多休息,不能走太多路。但事實上,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游泳池裡走路、或是坐着的深蹲練習,這些輕量活動纔是給關節最好的「維他命」。

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如果能在關節還沒壞掉之前,就養成「動得對」的習慣,其實可以延緩退化10年、20年,甚至對已經出現輕度關節炎的人來說,只要方法正確,也有可能讓症狀緩解,不用立刻吃藥或開刀。

張家銘表示,關節就像一位沉睡很久的朋友,不是怕動,是怕被粗暴對待。研究指出,關節裡的細胞會「聽」壓力與拉力的訊號,像Piezo1、TRPV4這些感應蛋白能在適度的刺激下被喚醒,進而活化修復機制、增加滑液分泌、穩定軟骨結構,只要不痛、不腫、動得對,都可以慢慢喚醒關節的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