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封鎖失效?中國「合法」狂買近400億晶片設備 5巨頭被點名

美國衆議院調查發現,美國與盟友限制中國大陸製造先進晶片的舉措出現漏洞,原因在於各國的法律規範有落差,讓中國企業2024年仍能採購將近400億美元的晶片製造設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衆議院昨(7)日公佈報告指出,美國與盟友抑制中國大陸製造先進晶片的努力出現漏洞,原因在於各國的法律規範有落差,讓中國企業去(2024)年仍能合法採購將近400億美元的晶片製造設備,5大西方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也因此賺飽荷包。

路透報導,聯邦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昨日公佈調查報告,指出即便美國與盟友試圖限制中國製造晶片的能力,但中國去年仍從5家主要半導體制造設備供應商,「合法」採購價值達3800億美元(約新臺幣11.6兆元)的半導體設備,較2022年增加66%。

這5家半導體設備巨頭包括美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KLA),以及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與日本最大半導體設備商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調查發現,中國企業的採購額佔這5大企業總銷售額近39%。

委員會聲明稿直言數字「令人震驚」,2024年東京威力科創的44%營收來自中國,中國佔科林研發營收的42%,科磊佔41%,艾司摩爾及應用材料有36%營收來自中國。

調查發現,即便西方已對中國祭出諸多出口限制措施,但礙於美國、日本、荷蘭的規範存在落差,非美國供應商仍能向部分中國企業出售半導體設備。

這份長達數月的調查,凸顯了美國政府不只重視圍堵對中國出口先進晶片,也重視限制中國自主生產晶片的能力。民主黨首席議員克利什納穆希(Raja Krishnamoorthi)表示,對中國出售晶片來讓解放軍現代化毫無道理,但向中國出口能自主生產晶片的機器及工具「更沒道理」。

克利什納穆希與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在給上述5家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的信函中警告:「中國如今是半導體制造設備最大市場,而且正囤積半導體生產設備,以在與美國的長期競爭中強化國家自給自足能力。」

報告建議盟國間加強協調,實施更廣泛的限制措施,包括對中國能用於生產晶片製造工具的零件祭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