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菜還在加鹽、小蘇打和醋!破解常見洗菜迷思 正確洗法其實超簡單
▲破解常見洗菜迷思。(圖/記者楊智雯攝)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煮飯前,你怎麼洗青菜?用鹽巴泡、加點小蘇打、用醋浸一下,還是相信媽媽說的洗米水最天然,社羣上有不少洗菜討論,不少網友分享自家偏方,有人甚至自豪「加鹽泡10分鐘,蟲都會自己跑出來」、「用醋泡比較安心」,但也有網友提出質疑:「這些方法真的能洗掉農藥嗎?」
蔬菜是每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從炒青菜到打果汁,清洗環節關乎食安健康,尤其近年來食安意識擡頭,如何洗得乾淨、洗得正確,不只媽媽們關心,年輕人也開始加入討論,不過網路流傳的洗菜方式五花八門,真的有效嗎?這篇整理出4大常見洗菜迷思,有些方法其實根本沒用,甚至可能弄巧成拙。
用鹽洗菜:許多人以爲鹽能殺菌除蟲,實際上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對於脂溶性農藥幾乎無效,用鹽水洗和用清水效果差不多。
洗米水洗菜:洗米水雖然被稱爲天然洗劑,但洗米水本身就可能含有雜質、米中農藥或微生物,建議拿來澆花就好,避免重複將洗過米的污水拿來洗食用的蔬果。
用醋洗菜:坊間流傳醋能分解農藥,但化學反應可不是人人都熟,市面上的農藥有很多種類,並非所有農藥都能夠被食用醋溶解,有些農藥與醋作用後反而減慢分解速度,反而會增加吃下肚的機率。
小蘇打洗菜:雖說小蘇打的弱鹼性可分解酸性農藥,但實務上需要長時間作用,費時又費力,不見得比清水洗來得乾淨。
那到底該怎麼洗纔對?「清水」其實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洗菜方式,特別是使用「流動的清水」來沖洗,更能帶走附着在蔬果表層的灰塵、泥沙與殘留農藥。這方法不僅省時省力,也不用擔心化學成分殘留,更適合日常操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列舉8類蔬果清理方式。(圖/取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臉書)
另外,許多人還會糾結到底是「先洗菜再切」還是「先切再洗」,不少人習慣先切好菜、去蒂頭再清洗,卻忽略了一個重要風險,農委會指出農藥可能會從切口滲入蔬果內部組織,這樣一來即使沖洗也難以清除。因此建議順序爲「先洗再切」,完整保護蔬果內部,農委會在臉書粉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文分享,列舉8類蔬果清理方式,供民衆參考。
小葉菜類(例如青江菜、蔥):容易在凹面處帶有泥沙殘留,因此要先一片一片撥開再清洗。
包葉菜類(例如高麗菜),可先把最外面兩三葉去除,再將每一片葉片撥開清洗,其中大家最熟悉的高麗菜,剝除外層1~3片外葉後清洗,更可去除高達90%以上的殘留農藥。
果菜類(例如甜椒、茄子):需要先清洗後再將蒂頭去除。
根菜類(例如馬鈴薯、甘𫉄、蘿蔔):要先清洗乾淨後再把外皮去除。
瓜菜類(例如苦瓜):清洗乾淨後再去除頭尾和種籽。
豆菜類(例如豆子):清洗乾淨後再去除頭尾和老絲。
小漿果類(例如葡萄、草莓):葡萄連梗剪下後再清洗,草莓則是清洗完再去除蒂頭。
水果類:蘋果、柑橘、梨子等帶皮水果,應清洗乾淨後再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