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證代理師撐偏鄉教育 專家盼多元管道取得教師資格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召開「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公聽會,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迴應教師與專家學者。記者李芯/攝影
偏鄉教師流動率高,讓在地無證代理老師成爲偏鄉教育的重要支柱,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召開「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公聽會,多名教師與專家學者盼能完善培育在地偏鄉人才的管道,讓有熱情、願意留在偏鄉的老師,有更多管道取得正式教師資格。
屏東縣僑勇國小教師吳家儀2019年開始在偏鄉代理,爲了取得教師資格,她讀完32學分研究所、寫碩士論文,並修習46個教育學分,還要到現場半年實習,直到今年6月才考取正式老師。她說,身爲返鄉青年,從無證代理教師到當上正式老師,至少要花4年,期間還沒有工作收入,再加上研究所20萬元的學費,4年下來等同付出200萬元的機會成本。
立委伍麗華在擔任立委前在偏鄉擔任多年校長,她說,偏鄉主要師資來源仍是無證的代理教師,本次偏鄉條例修法盼能讓無證代理師受到好的培訓,成爲有證老師。其中,偏鄉條例第8條規定,在偏鄉服務滿4學期、且是由「主管機關公開甄選」方式聘任的無證代理教師能公費進修,但伍麗華指出,現在符合條件的縣市只有澎湖,盼能透過修法,讓透過所有方式進用的代理教師,都可以獲得公費補助,參與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是金門子弟,他在求學過程中碰上非常多老師,因家庭、生活或是個人規畫,寧願在第2、3年選擇重考,也因此條例無法解決教師流動率居高不下的問題。他也認爲,要解決偏遠地區學校的師資留任問題,就應培育在地的人才,因爲在地教師除了更熟悉地方,更有來自在地社羣的支持。
立委柯志恩指出,應考慮讓有熱情、留在偏鄉的老師,透過不同管道獲得正式資格。她還提出設立「偏鄉教育證」制度,讓現職代理老師有不同管道成爲正式老師。
國教院研究元曾大千則說,讓偏鄉代理老師取得教師資格的理想模式,是嫁接目前的師培體系,修完學分就可以透過代理抵實習、取得教師證,而不是在有這麼多流浪教師的情況下,還要大開後門。降低偏鄉師資資格對教學現場是帶來傷害,當務之急是透過現有「專聘教師」制度,提供誘因,並提高老師工作條件,尤其要提供長聘制度,纔是長久之計。
今年起教育部共將開設11個偏遠地區學士後教育學分班,協助偏鄉教師取得正式老師資格。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表示,許多與會教師關注學士後偏鄉師培專班的內容,是否符合偏鄉老師的需要,未來希望能透過修法或附帶決議,讓專班更符合偏鄉老師的需要。另外,教育部也一直在研議如何更有效取得教師資格,將來會持續改善制度。
延伸閱讀